丘裡奇有些鬱悶。

不對,準確來說,應該是非常非常鬱悶,鬱悶到幾乎就要爆炸,有種無力感——

第三局,“30:30”,然後高文連下兩分,破發。

第四局,“30:30”,然後高文連下兩分,保發。

第五局,“30:0”,丘裡奇領先,結果高文連贏兩分,追到“30:30”,夢魘的錯覺又再次籠罩在頭頂。

丘裡奇有些喘不過氣來,怎麼回事?怎麼回事!

於是,丘裡奇意識到自己應該打破僵局,他選擇了——

發球上網。

一區,一發,時速183公里,外角。

落點,精準而漂亮,基本在發球區外側的小三角上,然後利用外旋,將高文的整個身體都拉出場外。

高文,略顯狼狽,一個大劈叉,但腳步還是欠缺一點點,這也再次證明丘裡奇的發球取得不俗效果。

同時,高文的視線餘光也注意到丘裡奇突兀的上網選擇,輕盈的腳步跟上速度飛快,轉眼就已經迫近,將球網前方的空間封堵起來,這也進一步增加高文的回發球難度,電光火石之間,卻已經沒有遲疑的時間。

倉促之間,高文被迫正手切削一拍,將回發球的球速降低下來,為自己調整重心的回防贏得時間。

切削,看似被動,但高文也隱藏著貓膩,這同樣是從費德勒接發球的處理之中得到靈感,並且從阿加西那裡借鑑經驗,最終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巧妙利用旋轉和卸力,切出一拍直線,充分利用球場。

直線,並沒有完全捋直,還是欠缺一些。

丘裡奇的小腿就如同彈簧一般,朝著自己反手位衝了出去,一個飛撲,雙手反拍攔截在網球的飛行線路上。

一碰,一搓。

此時,丘裡奇也展現出自己的獨特天賦:

柔軟細膩的手感。

在這一點上,丘裡奇和德約科維奇確實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整個手腕的包裹非常好,總是能夠將來球的旋轉和力量包裹住,然後利用自己的身體完成反作用力,重新將網球推送回去,這也是他能夠在底線回合球之中僵持住的重要原因,處理變奏變速的來球都表現出色。

另外,網前處理,比德約科維奇更加出色。

眼前。

丘裡奇在失去重心的情況下,手腕輕輕一裹,不可思議地就將網球擋了回去;而且,回球效果不俗。

要知道,高文選擇切削,這也意味著來球幾乎沒有太多力量,丘裡奇沒有辦法借力打力;同時丘裡奇已經失去重心,在網前電光火石的處理之中,也很難主動發力,控制也就更加困難。

但丘裡奇展現出了細膩而曼妙的手感,網球演變成為羽毛球,輕盈而紛飛地旋轉著,翩翩越過球網。

然而。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