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迎接衝擊(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且,和丘裡奇的雀躍激動比較起來,高文就顯得沉著冷靜許多,沒有慶祝也沒有嘶吼,輕描淡寫地作出正面回應,快速站穩腳跟。
有時候,嘶吼和爆發,是一種提升士氣的辦法。
有時候,實際行動則比情緒宣洩來得更加有效。
顯然,高文已經漸漸成熟,深諳此道,簡單試探過後,就直接發動攻擊——
在丘裡奇的第二個發球局裡,高文就率先上手。
丘裡奇並不是大炮型球員,他的發球平均時速並不快,一發在180公里左右,二發就會掉到155公里左右。
發球整體實力,在新生代這一批年輕球員之中,應該已經落到中游偏下的位置,畢竟年輕球員人高馬大,即使不是重炮,發球質量也一個賽過一個,漸漸已經成為基本配置了。
不過,球速不快並不意味著好欺負。
丘裡奇的發球戰術套路非常豐富,他比錦織圭聰明,透過落點和旋轉的控制,增加自己發球的威脅性。
簡單來說,丘裡奇的發球落點選擇非常精準,往往總是能夠落在邊邊角角,而且線路組合也一直在變,儘可能避免被對手識破自己的發球戰術,進而搶佔先機,所以,丘裡奇發球局的保發成功率高於錦織圭。
如此描述,是否有些耳熟?
高文在ncaa時期,就經常採用如此套路,在力量不足的情況下,透過落點形成控制,進而展開周旋。
從比分來看,丘裡奇確實鬥志昂揚,在自己的第二個發球局裡——
“0:15”,隨後就“15:15”。
“15:30”,緊接著“30:30”。
高文率先上手開啟局面,拿到分數,但緊接著,丘裡奇就透過發球調整,限制高文,進而搶攻得分。
一來一往,分數依舊糾纏。
比賽,才進入第三局,高文對丘裡奇的發球套路還是缺少了解,預判並不準確,所以在發球和接發球環節,沒有能夠完全掌控局面。
不過,如果丘裡奇認為高文就只有如此水準的話,那就太年輕太天真了。
一區。
一發,內角,發球時速只有170公里,但丘裡奇要了一個非常刁鑽的落點,幾乎就砸在t點的位置上。
而且,落地之後帶著強烈上旋,高高地反彈起來。
顯然,這應該是丘裡奇針對高文技術特點的一個發球設計:
一區內角,壓制反手。
同時,故意將上旋拉起來,以至於高文沒有辦法在舒服的位置找到擊球點,反手也就不能拉開進攻。
再加上高文沒有側身正手的習慣,這也進一步確保高文反手被迫在彆扭的位置嘗試擊球。
自然地,丘裡奇就能夠為自己下一拍進攻銜接贏得時間。
那麼,高文選擇如何處理呢?
連續小碎步調整,雙手反拍早早完成引拍,不僅沒有著急迎前搶擊球點,而且還稍稍調整腳步後撤了一些。
因為發球的落點有些淺,落地反彈之後,達到最高點,隨後就會開始下墜,這也意味著高文往後拉開距離,反而能夠尋找到更好的擊球點。
只是關鍵在於,當網球開始下墜的時候,地心引力的重力加速度是一個變數,稍稍不注意就可能錯過擊球點,這也是落地高壓最困難的地方。
萬眾矚目之中,高文的處理非常輕盈也非常……特別。
高文,並沒有直接起手擊球,而是雙手反拍輕輕一拉一卷,然後,就將網球高高挑了起來。
這是……挑高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