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 決戰之日(第2/2頁)
章節報錯
看起來,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比賽、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高文也正在用自己的魅力征服更多網球愛好者。
特別是當有人高呼著“少女騎士”的時候,可以清晰地聽到一片少女的尖叫,就好像參加青少年偶像的演唱會一樣,爆發出難以置信的能量,同時伴隨著銀鈴般的笑聲,成為墨爾本公園的又一道風景線。
面面相覷的華夏球迷之中,就有年輕人解釋起來“少女騎士”的來由,一片恍然大悟的感嘆和意外之中,他們也紛紛對著那些友好的戰友們揮舞雙手,一起歡呼一起吶喊,攜手加入這場肆意狂歡的大派對。
在一片鋪天蓋地支援聲援德約科維奇的狂熱球迷之中,高文的球迷們依舊以自己的姿態展現亮麗風采。
也許數量絕對劣勢,但質量不落下風。
來來往往。
熱鬧非凡。
根據澳網官方統計,今天是2015年賽事揭幕以來,墨爾本公園的觀眾流量第二次單日突破十萬人次。
第一次,是第七個比賽日,十六強戰全面打響,種子球員的強強對決連續登場,東道主球員的最後榮光。
第二次,則是現在。
儘管整個墨爾本公園只剩下羅德拉沃爾球場最後一場比賽,但除了座無虛席的羅德拉沃爾球場之外,如同浪潮一般湧入墨爾本公園的球迷觀眾們則達到了新高,甚至創造澳網整整七年以來的新高——
超過2012年德約科維奇和納達爾的決賽,超過2013年德約科維奇和穆雷的決賽,僅次於2009年納達爾和費德勒的決賽。
原因?
很簡單,當四巨頭碰面的時候,人們可以預料到比賽的精彩,但沒有人能夠預測到2012年的決賽能夠載入史冊,所以更多球迷還是待在家中或者酒吧觀看比賽,並沒有迫不及待地前往現場觀看比賽。
側面就可以看得出來,整體而言,網球的觀賽氛圍比起足球來說還是略遜一籌。
2009年的決賽,不僅依靠納達爾和費德勒的人氣拉動觀眾,而且2008年的溫布林登,納達爾終於掀翻“草地之王”費德勒登頂奪冠,這也標誌著“費德勒vs納達爾”的兩王爭霸正式成型,墨爾本觀眾的熱情自然是推向巔峰。
而今年。
和2009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卻不是因為高文已經能夠威脅到四巨頭的統治——雖然說這也是重要看點;而是因為高文今年在墨爾本公園的晉級之路已經成功點燃了澳大利亞本土觀眾同仇敵愾的聲勢。
人人都在期待著這場決賽,能夠親眼見證德約科維奇結束高文的神奇之路,為東道主挽回一絲顏面。
所以,決賽,也就爆了。
此情,此景,喚醒了資深本土球迷的淡淡哀傷——
“遙想當年,萊頓闖入決賽的時候,墨爾本公園比這還要熱鬧,幾乎相當於我們闖入世界盃決賽一樣……”
曾幾何時,澳大利亞也擁有自己的榮光。
休伊特是世界第一、休伊特是兩屆大滿貫冠軍、休伊特在墨爾本公園闖入決賽……
那一年。
薩芬鏖戰淘汰費德勒晉級決賽,澳大利亞群起歡呼,雖然休伊特和費德勒的職業生涯交戰紀錄是七勝八負,但當時休伊特面對登頂球王的費德勒已經遭遇六連敗,而面對薩芬則是勢均力敵的五勝五負。
所有球迷都相信著,休伊特在決賽面對薩芬,贏面更大,他們可以全心全意支援東道主球員爭奪冠軍。
然而現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