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難掩尷尬(第2/2頁)
章節報錯
其實,身為東道主,“泰晤士報”自然是讚不絕口;而且,他們一直以來就有咋咋唬唬誇大其詞的習慣,“歷史最強”、“十年最出色”、“三十年最成功”的關鍵詞屢見不鮮,特別是世界盃舉辦的年份更是嚴重。
但這次,“泰晤士報”並不是唯一一家媒體如此認為,相似的觀點得到五大洲多家不同媒體的一致認可。
從市場熱潮來看,今年的年終總決賽確實正在創造歷史,一步一步地擴大影響力,全力追趕大滿貫。
成功,這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生活從來沒有那麼簡單,一件事情優劣好壞的評判也沒有那麼粗暴,現實,往往要複雜得多。
與火爆氣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味同嚼蠟的小組賽,令人昏昏欲睡的一面倒,完完全全稱不上精彩。
難掩尷尬。
競技體育,歸根結底終究還是期待著精彩絕倫、刺刀見紅的對決,酣暢淋漓的完勝大捷固然令人喜悅,但跌宕起伏、懸念重生的險勝鏖戰才能夠真正讓人熱血沸騰,生動詮釋“更高更快更遠”的奧義。
今年的年終總決賽,為什麼能夠創造歷史新高?為什麼能夠引發如此狂潮?為什麼能夠引爆如此氣氛?
新鮮血液!
代表亞洲面孔的錦織圭,代表新生代的拉奧尼奇,攜手首次登上o2球場的舞臺。
四大滿貫分別屬於四位球員;另外,瓦林卡、特松加和高文也分別登頂大師賽。
在加上從年初澳網開始就一路延續到年末的“四巨頭時代瓦解”話題,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年終總決賽席位的競爭一直持續到巴黎大師賽的四強階段才落幕,齊頭並進、短兵相接的交鋒一場接著一場。
方方面面都在證明一件事:
也許,年終總決賽可能會陷入一片混戰。
事實上,年終總決賽已經很久很久沒有波瀾了,上一次出現“意外”,正是2009年首次來到o2球場。
那一年,達維登科和德爾波特羅爆冷闖入決賽,最終達維登科奪冠。
接下來四年時間,費德勒兩連冠、德約科維奇兩連冠,其他球員甚至就連闖入決賽都非常非常困難,只有特松加在2011年爆冷殺入決賽一次,其他三場決賽的亞軍球員則是納達爾、費德勒、納達爾。
……毫無新意。
不是說人們不喜歡四巨頭——事實恰恰相反,四巨頭的球迷基礎無疑是最為龐大的;而是人們期待著驚喜和變化。
也正是因為如此,經歷瞭如此神奇又瘋狂的一年,人們有理由對年終總決賽報以更多期待:
且不說四強或者決賽陣容如何如何,至少小組賽階段的對決應該會更加精彩吧?
看,上週在巴黎,高文爆冷掀翻德約科維奇、拉奧尼奇爆冷擊敗費德勒、安德森爆冷擊敗瓦林卡,前三號種子都輸球了,那麼到了倫敦,難道不應該更加激烈更加接近嗎?
然而現實卻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