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分鐘,“6:1”。

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從比分來看,非常懸殊,幾乎可以說是一邊倒,高文差一點點就要吞蛋。

但其實,從比賽時間來看, 雙方對峙分外激烈,程序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巴黎大師賽是室內硬地,整體比賽節奏飛快,防守難度比較大,回合球相對少,比賽程序自然飛起:

看看高文對陣拉奧尼奇的第一盤比賽, 一路糾纏到搶七決勝,但整整一盤也只是耗時五十三分鐘而已。

有時候,拉奧尼奇的一個發球局乒乒乓乓乾脆利落地直落四分,一分鐘左右就能夠結束;而這場決賽,“6:1”,也就是七局,從局數來看,平均每局消耗時間都將近六分鐘,這才是真實的比賽內容。

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簡單來說,膠著,場面依舊分外膠著,絕對不是一面倒的局面,高文和德約科維奇的第二次交鋒不負眾望,確實是火藥味十足,你來我往的場面奉獻諸多精彩好球,攻防轉換的強強對抗令人精神振奮。

但是!

關鍵分數上,德約科維奇的表現更勝一籌,真正展現出巨頭風采:

不僅成功挽救第一盤自己發球局的全部六個破發點;而且在高文的發球局裡逼出整整十個破發點, 最終連續破掉兩個發球局, 全場比賽率先發球的德約科維奇在開場階段就建立了“5:0”的巨大優勢。

一直到盤末時刻, 高文挽救三個破發點兼盤點,驚險萬分地全場比賽首次保住發球局,避免在第一盤吞蛋的狼狽。

記憶裡,高文上一次如此狼狽,正是在美網半決賽對陣德約科維奇,比賽中段,一度連丟六局吞下隱形蛋,全然毫無還手之力。

但此一時彼一時,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美網那時候,是高文面臨體力極點,德約科維奇敏銳嗅到比賽氣氛的變化,突然加速,以至於整個比賽節奏全面提速,高文完完全全跟不上,被捲入德約科維奇的比賽節奏裡,根本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得分。

巴黎這時候,則是另外一回事。

可以肯定的是,比賽才剛剛開始,高文絕對沒有體力問題,比賽的膠著和對抗的激烈就是最好證明。

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比賽內容上。

顯而易見地,德約科維奇對高文做了充分的研究和準備,不僅是美網的比賽,還有此次在巴黎的比賽。

從瓦倫西亞到巴黎,高文的狀態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反手更是表現出眾,成為高文比賽的根基,看看上一場擊敗拉奧尼奇的比賽就知道了,高文的雙手反拍已經基本找到法拉盛時期的巔峰表現——

甚至,還要更勝一籌。

根據室內硬地的場地風格,高文明顯增加了自己的攻擊性,為了減少防守壓力,雙手反拍往往敢於改變擊球方式,透過落點、線路和旋轉的變化來改變節奏與套路,率先發動進攻,表現非常出色。

更準確一點的表達方式應該是:進步了。

一直以來,高文的雙手反拍就表現不俗,能攻能防,但整體來說,還是依靠自己紮實的基本功合作後盾,整個擊球非常紮實也非常穩定;而現在,高文的雙手反拍也開始更多改變節奏,打磨進攻武器。

連續背靠背闖入室內硬地的決賽,就是最好證明。

德約科維奇,就選擇從高文的反手突破。

當人們討論單手反拍,瓦林卡的暴力和費德勒的犀利,毫無疑問會成為最佳選擇;當人們討論雙手反拍,德約科維奇則是無數專家和球員公認的“世界第一雙反”,確確實實是滴水不漏、全面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