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高文注意力完全集中,往前卡了一步,在網球突破自己封鎖網之前,球拍一檔一封,就直接將網球打回德約科維奇空無一人的場地裡。

此時已經徹底被拉出球場之外的德約科維奇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網球落地,然後形成兩跳。

精彩!

“這一球,從接發球的時候,高文就已經想好要怎麼打了,整個搶攻到第二拍輕打的進攻銜接非常流暢又非常隱秘,完全晃過德約科維奇,最後輕輕鬆鬆地完成制勝分。”

“面對盤點,高文的這一分拿得非常巧妙。”

站在球網前,高文輕輕握了握拳,也沒有對德約科維奇示威,而是為自己鼓勁,提醒自己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德約科維奇給高文最生動的一課就在於,網球比賽始終是流動的,但不管情況怎麼變,球員都需要思考自己的強項,並且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強項,這才是展現競爭力的唯一方式。

德約科維奇最大的強項就是底線擊球能力,不是進攻也不是防守,而是任何球都能夠經過預判包裹和擊球三部曲來完成控制與反擊;那麼高文的最大強項又是什麼呢?

大腦。

第一盤高文是怎麼贏的?

用大腦用智慧打破常規,敢於出手敢於擊球敢於進攻。

粗粗看來,似乎是大膽冒險的進攻開啟的局面,實則不然,真正的背後規則還是高文的算計和博弈走在德約科維奇的前面,如果想要撕開德約科維奇密不透風的底線擊球,瓦林卡用的是蠻不講理的進攻、錦織圭用的是密不透風的節奏,而高文則應該用搶先一步的佈局。

想明白之後,比賽就重新清晰起來。

“思考。思考!”

高文轉身走向底線,再次暗暗提醒自己。

“40:30”,德約科維奇依舊擁有一個盤點,但一個盤點和連續兩個盤點的氣氛就又有些細微的變化了。

從德約科維奇的拍球動作就能夠看得出來,時間稍稍長了一些,應該拍了七下八下的模樣,然後才發球。

一發,近身壓反手,依舊是外角。

雖然是外角,但更加側重近身一些,從發球就能夠看出德約科維奇試圖重新掌控比賽。

踏步!

高文朝著左側踏了一小步,雙手反拍的引拍幅度不大,借力打力地直接將網球頂了回去。

斜線。

德約科維奇本來已經朝著正手位置移動,他以為高文會壓中路,但馬上又回到反手位,這次高文的擊球稍稍搶了一些節奏,但因為揮拍動作受到擠壓,所以力量和速度都沒有能夠達到預期,壓制明顯不夠。

所以,德約科維奇的反手回球沒有遭遇太多挑戰,他的回球也非常紮實。

德約科維奇故意沒有撕扯開角度,回了一箇中路偏反手位置的線路,而且落點非常淺,似乎在誘使高文上網,同時沒有完全發力,又似乎在誘使高文發力——

從第二盤到第三盤,德約科維奇很多回球都是這樣,那些變化全部隱藏起來,對於觀眾來說根本看不到,只有高文在擊球的時候能夠感受到。

不過,這一次高文的第二拍進攻銜接沒有那麼緊密,腳步沒有立刻進入底線,也就錯過了上網壓迫的時機,只能站在底線完成擊球;並且,因為德約科維奇沒有發力,這也意味著可能需要高文發力。

那麼,高文應該發力進攻嗎?

著筆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