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錦織圭有意識地搶節奏。

他的擊球並不是向克耶高斯那樣,總喜歡發力、總喜歡隨球壓上;而是擊球的時候有意識地往前跨半步或者一步,透過這樣的方式提升擊球的銜接節奏,壓縮回合球的反應時間,形成壓迫。

最後,錦織圭在開場階段壓高文正手的戰術意圖很明顯。

就錦織圭自己來說,正反手平衡,雖然兩側都沒有主動發力暴打一拍的能力,但兩側都非常平均也非常穩定,而且錦織圭擊球動作非常乾淨簡潔,這也意味著留給對手的預判時間相對少一些。

顯然張德培為錦織圭制定了策略,透過快打的節奏壓制破壞高文的正手穩定性——

比起反手來說,高文的正手確實容易不穩定。

一記錦織圭制勝分、兩記高文失誤,然後就面對三個破發點——

在網球比賽的技術統計裡,有這樣一項資料:

非受迫性失誤(UnforcedError,簡稱UE)。

從字面解釋的話,就是沒有受到壓迫的主動失誤,也就是球員自己主動失誤導致回球下網或者出界,和對手的壓迫無關。

之所以出現這項統計,就是因為網球是一項雙方對抗的運動,壓迫與對抗是比賽貫穿始終的主要內容,所以失誤就可以分為“受迫性失誤”、“非受迫性失誤”,前者代表對手發揮出色,後者代表自己失誤送分。

但問題就在於,網球比賽的對抗沒有那麼簡單。

平常,很難很難準確判斷出,那些擊球是“受迫”、那些擊球則沒有,因為每次擊球都是向對手施加壓迫的過程,撇開球質不說,隱藏在擊球之中的旋轉、尾勁、變向、突擊、提速、算計等等看不到的細節,全部都是回合球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技術統計層面來看,開場兩個失誤,官方全部統計為高文的“非受迫性失誤”,因為兩次都是高文主動進攻的失誤,反而是錦織圭在被動挨打。

但高文自己的感受卻不同,無論錦織圭在進攻還是防守,綿裡藏針的節奏變化都在干擾高文的擊球,某種程度來說,錦織圭回球所帶來的壓力始終都在,他的失誤也是沒有能夠適應這些撲面而來的壓力所導致的,這是薩基森所不具備的能力。

當初面對薩基森,高文用層出不窮的變化輕取對手,但面對錦織圭,卻沒有那麼簡單。

就好像上一場對陣瓦林卡一樣,人人都知道應該限制瓦林卡的反手進攻,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變化必須打破常規且保證質量,同時還需要持之以恆。

果然,這是一場有趣的比賽。

兩分鐘後,儘管高文連續挽回兩個破發點,但第三個破發點上,錦織圭依舊用一拍神乎其神的反手單手持拍反彈擊球打出一條直線形成制勝分。

開場,破發成功!

著筆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