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

轟轟!

但是,等等!

沒有打死!

什麼意思?

從物理角度來解釋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高壓球在全力衝撞向地面之後,就會被強大的反作用力反彈起來,彈跳高度必然可觀。

但是,拋物線卻可能根據落點的不同而飛行出不同軌跡——

越靠近底線,反彈的時間和空間就越短,也就意味著對面的球員依舊能夠完成擊球;越遠離底線,反彈的時間和空間就越長,也就意味著能夠超出球員的覆蓋面直接衝向看臺。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越遠離底線,那麼就是越靠近球網,稍稍不注意,就可能直接下網;越靠近底線,往往能夠擠壓對方球員的揮拍空間,但相對應的,出界風向也會更高。

由此可見,高壓球的落點也是非常講究的,左側還是右側、正手還是反手,這是選擇空檔的高壓方式;中路的話,深區還是淺區,這就是選擇過頂或者擠壓的高壓方式。

表面來看,高壓球就是氣場全開的雷霆一擊,但實際比賽裡,高壓球卻是最容易出現擊球失誤的環節——

擊球點,也沒有那麼容易找。

就好像此時。

高文的挑高球沒有能夠越過小茲維列夫的頭頂,但足夠的旋轉卻迫使小茲維列夫在高壓的時候很難完成控制,倉促之中只能下意識地完成擊球,咬緊牙關地發全力,彷彿準備直接將網球打爆一般。

狠狠砸下來。

然而,落點就有些尷尬,不深不淺、不遠不近,落在發球區和底線之間的區域,想要越過高文的頭頂有些困難、想要擠壓到高文的揮拍動作又不太足夠,反而是進入高文的擊球區間。

僅有能夠說道說道的就是力量和速度了。

不管如何,高壓球還是具有強大沖擊力的,如同雷神之錘一般轟炸下來。

但對於高文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剎車!控制!側身!

高文稍稍有些跑過頭,又往後閃了閃,雙腳完全插入地面,狠狠地控制住身體,然後為正手揮拍讓開位置。

揮拍!推送!發力!

從揮拍動作就可以看得出來,高文沒有準備推擋,而是準備發力。

“發力vs發力”!

“高壓vs正手”!

高文以硬碰硬的方式朝著來球狠狠撞了上去,即使是自己處於絕對被動,甚至面對對手高壓球的壓制,高文也依舊沒有手軟,而是抓住機會,疾風驟雨般的反擊就已經強勢出擊。

嗖!

砰!

球場上空可以清晰聽見紮實的擊球聲響,然後高文全身肌肉都緊繃起來,全面發力的動作就已經將正手推了出去,牢牢抓住小茲維列夫在網前的生疏和拘謹,雖然人高馬大卻是不堪一擊的稻草人,用力量碰撞力量的方式破局。

膽大!果決!堅定!

敢想,也敢做!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