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基納吉斯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全程發力,一直髮力到沒有力氣為止,如果擊垮對手,那就勝利了;但像高文一樣咬牙頂住了衝擊,那就局勢逆轉了。

當然,賓厄姆頓是挑戰賽,並不是巡迴賽。

但高文之所以感受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斯塔霍夫斯基具備了巡迴賽的能力——

進攻和防守的質量,明顯更上一層樓。

而且,不僅僅是像薩拉門託那樣純粹依靠腳步和跑動來防守,而是一種預判和引導,每一次擊球和回球都能夠感受到大腦的高速轉動,為自己的防守爭取優勢,然後就能夠將高質量的回合延續下去。

什麼意思?

斯塔霍夫斯基能夠從高文的揮拍動作、擊球習慣以及自己回球的旋轉和力量壓制,提前一步做出判斷,然後提前到位進行下一拍擊球。

預判,其實也是高文的強項,但明顯高文的比賽經驗不足,對於一些擊球動作的判斷還是不夠準確,另外,對於對手的擊球習慣以及線路選擇也缺少過往經驗的累積,往往需要更多時間來收集資料。

這一點點微弱的區別,體現在比賽對抗裡,也就是毫釐之差,卻能夠直接影響到擊球點的選擇以及擊球動作的舒展,進而直接反應在回球質量上,自然而然地,這也就讓高文陷入更大的壓力之中。

一方面,自己的回球需要提高質量;另一方面,對手的回球質量也需要自己花費更多氣力。

雖然斯塔霍夫斯基因為傷病原因,今年已經沒有了去年的狀態,但“傷病版本”的斯塔霍夫斯基在挑戰賽級別裡,依舊是頂尖的存在,整體實力完全可以和小茲維列夫相抗衡。

人人都在期待著前兩號種子相遇的強強碰撞,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2:2”。

開場階段,雙方都在試探也在調整,儘管遭遇了一些對抗,但兩名球員都沒有送出破發點,成功保發。

選擇率先發球的斯塔霍夫斯基在大比分平局之後,繼續迎來自己的發球局,卻沒有想到,高文早早地就發起了攻擊。

對於斯塔霍夫斯基來說,他有些驚訝卻不意外,果然年輕人總是幹勁十足,迫不及待就率先發起攻擊;但經驗豐富的斯塔霍夫斯基完全沒有慌亂,沉穩應對,由內而外展現出來的氣場,就和高文此前的任何一個對手都不同。

經驗,這確實是無法彌補的差距,沒有捷徑,就只能透過實戰慢慢累積。

“30:15”。

面對高文的連續搶攻,斯塔霍夫斯基用出色的防守化解對手的攻勢,然後尋找到縫隙又完成反擊。

也就是說,儘管高文率先出手,卻沒有能夠轉換成為得分,斯塔霍夫斯基沉穩大氣的表現依舊牢牢掌控局面,在自己的發球局裡保持領先,然後再稍稍不注意,高文又送出一個失誤,對手就拿到了兩個句點。

所以,這一句率先發力的高文就沒有機會了嗎?

“40:15”。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