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男子網球隊並沒有設定隊長的位置,主要就是因為網球是一項個人運動。

一方面,即使NCAA的比賽是團體賽制,但只要站在球場上,就是一個人的戰鬥。

另一方面,因為網球運動轉職業的特殊性,真正能力出眾的球員,十五歲、十六歲轉職業也沒有問題,這也意味著,大學球員們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隨時都可能離開學校轉職業,即使設定了隊長也可能出現隊長轉職業的情況。

所以,隊長頭銜所產生的影響力非常有限,而且不確定性因素太多,於是,就沒有專門設定。

但最近一段時間,馬丁卻不由認真思考,也許,在日常訓練裡設定一位隊長,對整支隊伍是有積極影響的。

漸漸地,馬丁就在高文身上感受到了領袖氣質。

不僅以身作則地投入訓練,而且日常生活瑣碎交談之中透露出來的感染力、訓練之餘和隊友們交往的親和力,往往也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球員們的想法,讓他們暫時忘記記者的追逐,專注到訓練裡。

悄無聲息地,球隊氛圍就發生了改變,這比起馬丁的耳提面命、格蘭特的雞湯口號都要來得更加有效。

也難怪格蘭特私底下對高文讚不絕口。

記者的關注、球迷的圍繞,稍稍打亂棕熊隊的日常訓練節奏,但高文的專注與投入很快就找回了重心。

再加上一直以來就是“天之驕子”的吉隆,在進入NCAA以前就受到無數矚目,對於如此陣仗也見怪不怪,而且性格一向低調內斂,吉隆也是默默地投入訓練,球隊的氛圍也就很快恢復了一貫以來的狀態。

只有性格活潑外向的湯普森和賽爾,依舊顯得有些浮躁,每天都因為前來圍觀訓練的學生們而注意力不集中,從訓練質量就能夠感受到他們的腦海裡,在網球之外,還塞入了很多東西。

另外,布萊默的狀態也有些波動,一方面是來自高文進步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媒體關注的壓力,訓練狀態始終不盡如人意,與麥克唐納德、高文的迷你對決,漸漸就很難贏球了。

或多或少,還是能夠感受到球隊狀態的起伏。

不過,對於馬丁來說,這些波動全部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擔任大學網球教練這麼多年,馬丁早就已經習慣年輕球員的大起大落,這次媒體矚目的影響已經降低到最小,他著實不能要求更多。

而且,媒體記者就是最好的試金石,球員們只有經過鎂光燈的洗禮與考驗,才能夠進一步完成蛻變與成長,就好像作為聚光燈焦點的高文一般,沉穩大氣的處世方式就漸漸脫穎而出,展現出更多潛力。

在狀態的波動和心態的變化之中,春天賽季的賽程依舊沒有停下腳步,比賽依舊在繼續,棕熊隊又完成了兩場比賽。

幸運的是,連續遭遇強敵之後,接下來的這兩場比賽相對輕鬆,對手都是來自二級聯盟,實力有限,哪怕棕熊隊狀態不太穩定,也還是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馬丁能夠在排兵佈陣上做出更多靈活的改變。

一場比賽,吉隆第一單打,湯普森第二單打,高文第三單打。

另一場比賽,吉隆第一單打,高文第二單打,湯普森第三單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