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看著李賢迷茫的眼神,認真的斟酌了一下說道:“《老子》察類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求故曰:有無輔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明理曰:亦此亦彼、亦真亦假也。”

察類:觀察現象;求故:找到問題;明理,剖析原因。

尋道:找到解決辦法。

察類、求故、明理、尋道,是一種很常見的大明道學士的思維方式。

他說的對立與統一,對於大明的道學士而言,有些難以理解。

那很簡單,翻譯成他們能夠聽得懂的話就可以。

沒有人,比朕,更懂翻譯!

李賢立刻恍然大悟,這原來是和有無、難易、長短、高下一樣的,資財的流動與固定,過程和結果,都是亦此亦彼的關係!

“陛下,臣明白了!”李賢俯首。

早說嘛。

于謙滿臉笑意,禮部尚書胡濙洗地的功夫,所有人都一清二楚,但其實陛下自己何嘗不懂這些呢?

是胡濙需要陛下,而不是陛下需要胡濙啊!

朱祁鈺看著李賢恍若大悟的模樣,滿是懷疑,為什麼俗字俗文他聽不懂,翻譯翻譯,他就聽懂了呢?

李賢眉頭緊鎖的問道:“陛下,那是不是可以想辦法,讓這些勢要商賈安於現狀呢?”

“臣的意思是,截斷他們的資財的流動,讓他們安穩一些。”

李賢說的意思其實在仕林中也有。

仕林中有一種非常仁慈的幻想,那就是勢要商賈會食租之後,安於現狀,然後走向衰弱。

古今中外不乏這樣想法的人,比如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就有個美好的願景,那就是食肉者安靜去死。

就是期待著勢要豪右、鉅商富賈,自己收起來獠牙,貓自己給自己繫上鈴鐺,還要把鋒利的爪子剪了,讓他們把獠牙撬掉。

比如那種各種宣揚美好的家書。

但是無數的歷史證明,這是個謬論。

朱祁鈺忽然想到了一箇舊聞,笑著說道:“說到這裡,朕想起了一件舊事。”

“洪武五年六月乙巳日,太祖高皇帝鑄鐵榜申誡公侯其詞九條,嚴明公侯戒律,曰:君臣得以優遊終其天年,在社稷有磐石之安,在功臣之家享富貴無窮。”(明太祖實錄七十四卷)

“但是事實上,鑄了這個鐵榜,並沒有君臣優遊終其天年,功臣之家享富貴無窮。”

李賢和于謙互相對視了一眼,這件事他們當然清楚,就是鑄造鐵榜之後,沒多久,從廖永忠開始的殺戮,貫穿了整個洪武年間。

洪武年間三十四功臣,除了武定侯郭英,其餘無一善終。

但是這件事和他們討論的資財的固定、流動,又有什麼關係呢?

朱祁鈺深吸了口氣,位置不同,思考方式自然不同。

他滿是平靜的說道:“其實太祖高皇帝想要「公侯優遊享富貴」的想法,和一些翰林們想要「勢賈食租死安然」的想法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