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景泰通寶(第3/4頁)
章節報錯
洪武二十三年的寶鈔停止換鈔,就是明明朝廷發了不到五百萬貫的鈔,卻有三千多萬貫鈔在橫行。
大明寶鈔的糜爛,幾乎就代表了大明朝廷信譽的破產。
新版寶鈔好不好用?好用。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現在百姓沒錢用的問題,而且即便是勢要豪右之家印鈔,這麼小的面值,反而得不償失。
但是寶鈔,已經沒有信譽基礎可言。
鈔關折銀、市舶折銀,鈔法廢紙。
于謙滿是感慨,陛下是想要推行寶鈔的,因為陛下拿著那幾張紙鈔看了許久,才肯放下。
陛下不是個很難懂的君主,喜歡不喜歡都在臉上寫著呢。
于謙當然知道,紙鈔是財經事務的巨輪,一旦寶鈔有序的推行,那就代表著大明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陛下還欠著大明兩千四百億的銅錢呢,八十年的欠賬。
印鈔可以快速還賬,但是陛下不肯印。
陛下忍住了。
興安滿是笑容,陳鎰當年那番話,陛下記了這麼久,誇上天,誇出一個大踏步來,這話陛下表面不在意,其實很在意。
工部右侍郎王巹[jǐn]坐直了身子說道:“陛下,臣有良策。”
“說說看。”朱祁鈺點頭說道。
王巹舉人出身,在宋末就是工匠之家,在永樂初年中舉後和蒯祥一起建了北京城,乃是正統年間的工部尚書。
明英宗不掌國家利器,假手於人,王振擅權,王巹直言上諫,請陛下臨朝,被王振坐罪罷官。
于謙在正統十四年舉薦了王巹,說他興造繕修之務,掌五材範之法,對於營建之事,多有見地。
朱祁鈺起用了他,景泰元年回朝為官。
王巹拿出了一個檀木盒子,開啟說道:“陛下,工部寶源局主事王炳富、石景廠總辦徐四七、勝州總辦蒯祥、工部尚書石璞,為陛下獻上景泰通寶。”
工部,六部之末。
工部尚書雖然是上卿,但是多數的進士是不屑於去工部做官的,所以工部的頭頭腦腦,全是工匠出身,王巹更是一個舉人出身,官至正二品工部尚書。
大明的海筆架海瑞,也是舉人出身,官至正二品也是到了南京做兵部尚書,而不是在北京。
王巹的能力可想而知。
銀幣只能供給大額交易和大額支出這件事,是御製銀幣施行以來,所有財經事務鹽鐵會議上的日經問題了。
陛下不想被僭越權力,朝廷就願意讓勢要豪右之家握著百姓必須要使用的銅錢嗎?
戶部是想要發鈔,工部則是想要鑄錢。
“不是銅錢,也不是飛錢,是鐵銅錫錢。”王巹將手中的檀木盒子開啟,將銅錢拿了出來,遞給了眾人說道:“這是祖錢,所以稍大。”
“祖錢作模,翻鑄母錢。母錢制範再翻鑄,得銅錢。”
“鐵易鏽,加錫防鏽,紅銅為底色,則錢有輪廓方圓。”
“這是小錢,非永樂通寶的大錢,但是臣思來想去,結合陛下的財經事務諸多總述,以為小錢乃是陛下所需。”
“有銅嗎?”朱祁鈺拿起了那枚祖錢,同樣符合鑄幣不精美,等於不鑄幣的原則,甚至還有壓邊,頗有輪廓文章。
王巹趕忙說道:“滇銅,黔國公鎮雲南,忠貞無二,臣以為此事不難。”
“還有海銅,密州市舶司也有海銅商賈,雖然依舊缺,但是眼下還是夠用的。”
朱祁鈺點頭問道:“準備了多少?一年能產多少?”
王巹趕忙說道:“石景廠準了了三十億枚,主要是鐵,一年能產三十億枚左右,陛下要,祖錢翻鑄母錢,還能多點。”
王巹在景泰元年就已經被啟用了,這都景泰三年十一月份了。
“何時能到南京?”朱祁鈺臉上露出笑容。
朱祁鈺每月都要見徐四七,知道他們在搗鼓鐵錢的事兒,但是不知道已經能夠如此大規模鑄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