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讓那皇爺爺見識下咱們的厲害(第1/4頁)
章節報錯
朱標在死前,巡視陝西,為朱元璋遷都做準備。
在洪武元年,朱元璋效仿唐朝舊例,設定兩京。
大明在洪武年間的北京不是北平,而是汴梁,南京是金陵。
朱元璋為何早就在洪武元年就定了兩京,甚至在洪武二十四年,打算遷都?
理由很多,但裡面必然有一條,因為應天府並不絕對忠誠。
如果應天府絕對忠誠,朱元璋還用大開殺戒嗎?
而到了永樂年間,朱棣在永樂七年二月份準備親征後,就很少回到南衙了,朱棣長期居住在北衙,領兵攻伐北元汗廷。
朱棣在南衙的時間也並不是很多,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衙,改北平順天府為北京,南京稱之為留都。
朱棣的遷都的永樂十九年初夏,天雷勾地火,北京奉天殿被焚,欽天監立刻以天人感應進行上諫,希望朱棣能夠庶圖悛改,以迴天意。
禮部主事蕭儀,說遷都後諸事不便,且棄絕皇脈與孝陵,有違天意!
然後禮部主事蕭儀就被殺了。
朱棣遷都北京有很多的理由,這裡面絕對有一條,因為應天府並不絕對忠誠。
比如那個有名的神童解縉,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朱棣對他特別的信任,讓他做文淵閣的首輔,右春坊大學士,並且時常對人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解縉是怎麼回報朱棣對他的信任的呢?
解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最終被下獄,沒過幾年,大明酷吏,朱棣頭號鷹犬紀綱,就把解縉給殺了。
類似解縉的臣子很多很多,他們毫無恭順之心,也無為臣之道。
胡濙也是建文年間的進士,為朱棣巡撫地方,而後到了禮部,隨後幾十年如一日的看著大明,為何解縉就如此狷狂,等待皇帝出京後,私自覲見太子呢?
這已經不是大膽了,這是無法無天了。
朱祁鈺離開了乾清宮,走出了西安門來到了秦淮河畔,看到了燈火通明的秦淮河畔,一眼望去,灰牆黛瓦,燈影幢幢,遊人如織,畫舫憧憧。
雖然天氣極冷,但是依舊阻攔不住金陵河畔的熱鬧。
夕陽在天邊留下了最後的一絲金黃色,用盡了最後的力氣暈染出最後的昏黃。
皎月若玉盤東懸,槳聲汩汩若輕鈴,畫舫緩緩而過。
天上明月暈色,襯著明亮的燈光、大小船上點點燈火、相交成輝散出一片朦朧的煙靄;
透過那秦淮河的朦朧水汽,在這一片光影之中,船槳輕輕劃過了秦淮河的水面,留下縷縷水痕,畫舫船緩緩駛去。
朱祁鈺來到了煙雲樓之前,這裡是秦淮河第一樓。
煙雲樓由東、西、南、北、中五座樓宇組成。
三層相高五樓相向,飛橋欄檻明暗相通,高低起伏簷角交錯,當得起富麗堂皇。
朱祁鈺看著人來人往,感慨萬千的說道:“秦淮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雲樓。”
興安立刻俯首說道:“真是好詩。”
陛下寫的詩,不是好詩也是好詩!
盧忠頻頻點頭說道:“精闢。”
煙雲樓的五棟主樓之前是一個長長的連廊,興安遞上了一枚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