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勝利依靠的是手段,是意志,政治勝利依靠的是什麼呢?”

“陛下在授課的時候,已經講的很明白了,民為邦本,以民為本。”

“諸位掌令官已經跟隨大軍征戰三個月有餘,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們的體會,一定比我要講的更加深入,更加透徹!”

“那麼檢驗你們的時刻到了。”

“現在,每五人為一隊,組織百姓結成甲、裡、鄉,準備安置百姓,組織百姓夏耕,組織百姓修建官道驛路,挑選裡甲首、里正,義勇團練隊正。”

“組織百姓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自己的家,保衛自己的家。”

“現在出發吧!”

于謙為什麼不耗心力?

當初于謙、石亨和陛下,論岳家軍戰鬥力極其強悍,朱仙鎮八百騎兵衝擊金軍十萬大軍的那種捨我其誰的氣勢,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于謙說,做在前面。

陛下知行合一,把事情,面面俱到的做在了前面。

于謙更覺得自己閒庭若步的來到了前線,然後回去再撈一塊奇功牌。

得來全不費工夫。

大明軍隊的強無敵,是大明皇帝的強無敵,這一點上,無論是于謙還是石亨,觀點上,出奇的一致。

“明軍威武!”掌令官站直了身子,齊聲高呼!

大明前左僉都御史王復,此時也在集寧。

王復奉天殿上,認為與民爭利是不對的,王復家中,世代以海貿為生,他所看到的,所見到的,都是勢要豪右之家在做善事,畢竟那些惡事,大善人們等閒是不會讓孩子們看到的。

正如渠成義、渠成仁、渠成德三兄弟一樣,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做的事,既見不得光,更見不得人,只要被發現,就會傾覆。

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作惡,所以他們會讓孩子們,看到自己做的惡嗎?

不會。

所王復以庶民的身份加入了十二團營,他要看看,到底陛下是對的,還是錯的。

其實還是那個最初的問題。

縉紳離開了百姓那肯定活不成,那百姓們離開了縉紳能不能活呢?

在王復的潛意識裡,百姓和縉紳相扶依存,就像是海里的寄居蟹離不開蚌一般。

王復並不是一個貪官汙吏,更不是一個賣國求榮之徒,他因為讀書識字,而且有豐富的跟百姓打交道的經驗,成為了一名掌令官。

他跟隨著眾多的掌令官,開始組織百姓。

他和于謙都是同進士出身,在地方擔任推官,隨後做了檢閱邊事給事中,隨後做了監察御史,在地方巡撫了三年回京。

他不是沒有和百姓們打過交待,但是面前如此悽慘的百姓,他真的是第一次見到。

王復搜腸刮肚,找到了一個很合適的形容詞,那就是麻木不仁。

王復站在臺上,看著臺下三四百人,如同餓狼一般的眼神,有點驚懼。

這是集寧的百姓。

此刻的他們身無分文,此刻他們無家可歸,此刻的他們瘦骨嶙峋,此刻的他們眼神中只有冷漠和心如死灰。

一個個都像是活死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