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朕寧願欠賬(第2/3頁)
章節報錯
大宋的彼時彼刻,正如大明的此時此刻。
君出、虜入、播遷、黨禍,果然是四亡國之禍也。
大明的確強,但是再強,也承受不住四禍齊出,最後折騰到了亡國的地步。
朱祁鈺深以為然,嘉納其言。
銓柄,必須牢牢的握在皇帝的手中,京察之事,尤其是六部明公和都察院總憲這等要害職務,皇帝必須親拿親問,方為安國定邦之策。
“於少保真乃國士也。”朱祁鈺頗為感慨的說道。
大明末年,要是有個強勢如於謙這樣的人,還至於弄的日月山河倒懸,大明江山破碎的地步嗎?
于謙對南遷的人是什麼態度?
言南遷者,斬。
于謙已經足夠溫和了,但是對黨禍、朝爭依舊要以斬首來威懾。
朱祁鈺就直接一步到位了,搖唇鼓舌、狺狺狂吠、動搖軍心的鳳陽詩社十四君子,被朱祁鈺直接從牢裡提了出來,整整齊齊的剁了腦袋。
他不是于謙,戰時動搖軍心,不光是朝臣,文人雅士騷客,更加不可。
于謙俯首說道:“陛下掌六部明公、總憲之京察,銓部掌京官,京官方可掌地方,否則,黨禍必然四起,朝令夕改,法不束民,民不知法。”
于謙說的思路和朱元璋廢宰相的道理是相通的,天下大事,想要避免黨禍,那就得大權獨攬。
陛下掌銓部,斷朝綱,官吏稱其職,天下方能安泰,國泰則民安。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想要避免黨禍,何其難?
讓大明再次偉大,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只要陛下不懈怠,必然可以實現!
于謙說完了京察和大計的意義,有些奇怪的問道:“陛下壓了銀幣,為何不壓金幣呢?金比銀貴,既然可以鑄銀幣,為何不鑄金幣呢?”
“臣愚鈍。”
于謙其實在剛才鹽鐵會議上,他就想提這件事,但是認真思考了許久,最終沒有說出來。
陛下乃是大明戶部尚書,他能不知道金幣比銀幣更貴嗎?但是為什麼不鑄金幣呢?
一兩金子大約等同於十七兩銀子,一枚金幣大約等同於十七枚銀幣。
這要是還賬簡直太輕鬆了。
但是陛下似乎寧願頂著欠賬的風險,依然要堅持鑄銀幣而非金幣。
朱祁鈺搖頭說道:“不是朕不想,而是不能。”
“於少保真當以為勢要豪右之家,制不出來這御製銀幣嗎?”
“恰恰相反,他們若是真的有心此事,卻是完全可以,但是投入極高,卻是收效極低,尤其是剛剛決定給兵仗局,讓了四分銀。”
“他們要讓銀匠們跟著他們冒著掉腦袋的風險,盜鑄御製銀幣,自然要有豐厚的報酬。”
“他們不盜鑄銀幣,那是嚴刑峻法高懸,頭頂上,頂著一把劍,不敢罷了。”
“朕當初就說了,私鑄銀幣等同謀反,刀在他們脖子上架著,他們不做,更是因為無利可圖。”
“但是鑄金幣呢?其利甚厚也。”
“足以他們頂著嚴刑峻法,冒著天大的干係,找到足夠的人手,敗壞大明御製銀幣了。”
朱祁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