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崇王、沂王,就藩海外(第2/3頁)
章節報錯
」朱愈打算隨孩兒一同前往。」朱見深試探性的說道。
朱愈是朱祁鈺的養子,這孩子父親是墩臺遠侯,母親死於難產,家裡被叔伯們吃了絕戶,送到太醫院的時候,連個人都沒有,是陸子才救了他,被朱祁鈺親自收養,也算是為當年的解刳院站臺。
現在朱愈長得人高馬大,膀大腰圓,長時間跟隨盧忠習武,悍將也。
朱祁鈺幾次都想讓朱愈上戰場,汪皇后都心疼孩子,朝臣們也不同意皇嗣上戰場,這要是打著打著,再打出個燕府燕王那樣的悍將親王來,大明豈不是要再上演一場靖難之變?
朱愈的武學成績極好,也參加過幾次大閱。朱祁鈺思考再三說道:」愈兒,你切記,戰場上,箭矢、鉛子、開花彈、鐵蒺藜,可不長眼睛,不會因為你是朕的子嗣就避開你,切記,活著才能消滅敵人。」
」孩兒領旨!」朱愈大喜過望,他還以為自己去不了,沒想到陛下同意了下來!
朱祁鈺本來打算把朱愈放到西域為王,仿黔國公之事,但朱愈最大的問題是身上沒有軍功,其次西域已經有了五皇子康王。
朱愈現在跟著朱見深去開拓,若是活下來,是朱見深的助益,也是他自己的成就。
若是沒有活下來?那就是命該如此。
當年稽戾王在德勝門豎龍旗大纛,朱祁鈺還得上戰場拼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才是道理。
朱見濟並沒有說話,但是他的父親知道他的志向,朱見濟的目標是錫蘭、印度,他現在還沒有加冠,等到加冠之後,就會動身前往。
印度這個詞語,出自唐三藏西天取經的翻譯,在大明可以叫那邊為天竺,也可以叫那邊為印度。朱祁鈺早就做好了皇嗣們出海的準備,這裡面有政治意義,即便是人亡政息,難道還能去北大洲把朱見深這個沂王府給叫回來?也有現實意義,連皇嗣都在積極出海,這是一種鞏固開海的手段。
只是孩子都大了,這便離開了父母的庇護。「孩兒告退。」朱見深頗為興奮的離開泰安宮。天明節後,禮部議沂王就藩之事,這件事朝臣們反對的聲浪極大,並不是說沂王不能就藩,稽戾王的忠實擁躉,就只剩下了一個徐有貞,連劉永誠都投獻了。
徐有貞到底是不是稽戾王擁躉,徐有貞說了不算,大明皇帝說了算。
大明朝臣反對的是沂王跑去海外開拓,大明皇帝給的實在是太多了些!
遴選平波健兒六千人,作為沂王就藩開拓軍隊,這已經是極大的恩賜了,陛下居然要把廬江號也一併賞賜給沂王!
大明眼下寶船級的一級戰艦,就只有六艘,大明皇帝居然把廬江號這樣的鎮國之寶都賞賜了,其他的財貨自然是數不勝數。
尤其是戶部反對聲浪極高,在經過了長達兩個月的磨牙之後,大明朝臣們還是沒能拗得過大明皇帝的旨意,一應賞賜,一點折扣沒打,誰讓陛下的內帑財力豐厚,就藩一應支出,皆出自內帑。
一支由一艘寶船十三艘三桅大船,近百艘的戰座艦,近萬餘人的
沂王就藩的儀仗,在松江府雲集完畢。
在景泰十八年的夏天,沂王就藩的船隊,從松江府新港出發,開始了漫長的開拓航行。
這次就藩,沂王的母親錢氏仍然留在沂王府內,而沂王的生母周氏,還住在白衣庵,沂王並沒有讓母親隨著他冒險。
後世將其稱為沂王西渡。
而隨著沂王就藩是大明的第九次官船官貿,在大明朝臣看來,這就是當年永樂、宣德年間南下西洋事的延續,所以稱之為第九次南下西洋。
朱祁鈺本來以為劉永誠會跟隨稽戾王的孩子朱見深,前往北大洲,但是劉永誠選擇了留在了大明,因為大明官船官貿,還需要劉永誠。
而這一次唐興和今參局這對狗男女,把兩個兒子留給了皇帝照看,再次選擇了出海。
只是這一次,唐興不會再丟下今參局了,唐興要進行第二次環球航行,繼續探索海域。
這一次唐興離開的時候,鄭重的拜別了皇帝,大明鎮海侯,再回大明之日,不知何時。
在沂王西渡出發三個月後,住在慈寧宮的大明孫太后病重,朱祁鈺讓大明的命婦們前往拜見,省的朝臣們以為是什麼大皇帝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