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多就是美,大就是好!(第2/3頁)
章節報錯
死刑三複奏的核心是慎刑,可以歸納為:以寬仁治天下,而於刑法尤慎。
而慎刑要明義,如何明義,就需要教化。
但是于謙並沒有講如何去教化,教化是需要物質基礎的。
如果百姓困於生計,那就是制定如同秦律那樣嚴苛而詳細,甚至連家務事都要管的律法,也無濟於事。
相反,如果百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那慎刑指導思想制定的法律,是在懲戒殺上之獄的人,而不是大部分的百姓。
律法只是底線,道德才是追求。
“謝於少保教誨。”即便是如此,範文巧還是理解了慎刑的意義,欣喜的道謝。
于謙擺了擺手說道:“無妨。”
很快,詳細的歸化條件已經羅列。
歸化後的清化軍要全部解除武裝,馬放南山,解甲歸田;
黎思誠作為另外一位安南國王前往天津衛,與琉球國王尚泰久、韃靼可汗脫脫不花為鄰,與尚泰久、脫脫不花一樣,有直諫上書之權;
大明郡縣安南,改安南國為交趾,一視同仁,設立府州縣進行管轄,與大明同制。
歸化的細節還在商談,但是穩步進行。
朱祁玉收到了交趾來的劍身,興安將劍柄和劍身組合在了一起,這是一把很普通的鐵劍,就質地上而言,還不如大明的繡春刀好用。
但就是這麼一把順天劍,在宣德年間,將交趾變成了安南國。
“柳溥死了。”朱祁玉看著手中的奏疏平靜的說道:“朕不是無信之人,復柳溥海外侯爵,仍不準柳溥子嗣入明,讓禮部給個諡吧。”
柳溥選擇了信守諾言事結以死謝天恩,朱祁玉自然也不會食言。
“到底是聰明人啊,選擇了最合適的機會。”朱祁玉點著奏疏說道:“朕現在還在,他柳溥子嗣不得入明,但交趾日後能長治久安,大明朝廷到底是要念在柳升為國血戰而亡、柳溥為郡縣安南而死之事,讓柳溥後人回明。”
“回,就回吧。”
朱祁玉沒有在這個事兒上過多的糾結,而是拿起了一張高麗貢紙說道:“黎宜民必須死。”
柳溥的死出乎了朱祁玉的預料,黎宜民的殘忍也出乎了他的預料,能把安南折騰到這個地步,也算是本事了,不過若非黎宜民這麼折騰,大明朝郡縣安南,怕是要節外生枝。
大明郡縣安南,黎宜民當記一功,朱祁玉親自手書賜死,黎宜民應該感恩戴德,就像黎宜民這樣的敗類,朱祁玉打算把他送到解刳院,看看如此無恥之尤是不是在構造上和常人不同。
礙於清化軍的歸化問題,和朱祁玉對黎思誠的忌憚之心,最終便宜了黎宜民,讓他一死了之。
朱祁玉寫完了賜死敕書之後,用印後遞給了興安,而後他又拿起了一張高麗貢紙,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
在清化方面完全解除武裝,黎思誠渡海至廣州府後,雲貴衛軍有序從蒙自撤回駐地;
而寧陽侯陳懋進封浚國公,率領半數兩廣衛軍鎮守安南,浚國公府永駐交趾;
朱儀恢復成國公爵、石彪因功進爵定遠伯,同英國公張懋、文安侯于謙帶領京營、水師回明;
大明吏部早就準備好的各府州縣事前往交趾任職;
按制免交趾課賦三年以滋生人丁等等政令。
朱祁玉又批覆了兵部呈送的奇功牌、頭功牌名單,犒賞三軍。
在做完了這些後,朱祁玉靠在椅背上,看著面前的一張高麗貢紙愣愣的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