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一愣,陛下居然記得這麼清楚。

于謙注意到,範廣當年所做的題本,紙張的邊角已經卷了,證明時常有人翻動,這可是御書房,除了陛下還有誰會翻動呢?

朱祁鈺拿著題本又看了一遍,遞給了于謙說道:」建奴不知道好歹啊,朕還以為隨著大明勢大,他們會收斂一些,結果倒好,夏知義苦苦哀求朕重開西域,大明南衙勢要豪右也竭誠歡迎朕前往南衙巡視,這些事兒,朕都還沒辦,建奴上趕著送死來了。」」遼東好啊,遼東有黑土地,土地肥沃降水充足,這還不得多養五百萬口?」

于謙搖頭說道:」陛下保守了。」

石亨眉頭緊蹙的說道:」陛下,要不多一萬?」五十萬這個數字,實在是有些不祥,當年稽戾王親政,帶的軍民共計五十萬人,凍死餓死戰死,不知凡幾。

」臣也以為五十一萬妥當。」于謙聽懂了石亨的意思,也贊同的石亨的看法,多一萬少一萬都行,但就是不能是五十萬。

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這大明朝堂內外,乍一聽出兵五十萬,怕不是立刻想起了當年,怕是心裡都得打一顫,多少都好,但不能是五十萬。

」行吧。」朱祁鈺想了想說道:」那就先拿去五軍都督府廟算,再拿去文華殿廷推。」

遼東告急,是範廣察覺到了建奴反意已決,通稟朝廷,朝廷要做出反應,並且出兵,至少也要籌備半年以上。

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南巡之事要延後,重開西域征伐,也要暫緩,先把遼東推平,把那些韃靼、兀良哈、瓦刺、海西女直、建州女直甚至是朝鮮不服大明者,全都物理消滅後,才能繼續。

」朕要是董山、李滿住,朕就把自己的狼子野心收一收,忍一忍,大明如日中天,這會兒勢大,就蟄伏起來,等到朕死了,等待朝中這批大臣們死了,等到大明開始興文匽武的時候,再興風作浪,大明京官就很懂這個路數。」朱祁鈺看著那份塘報,頗有感觸的說道。

非要在這個時候跟他碰一碰,何必?

大明京官現在拿出了自己最後的手段,擺爛,朱祁鈺拿他們便沒有什麼辦法了。

京官也有說法,這腦門上的鉤子晃盪了十四年了,釣到魚了嗎?!沒有!

那還釣什麼釣!

其實京官們也摸準了皇帝的脈門,陛下不是不讓發財,也不是不允許不公平的現象,陛下的逆鱗非常明顯。

一個是軍卒以及軍卒家眷,一個是大明的工匠一個是大明的數量最多的百姓,或者說農民,只要不觸碰這些提都不能提的領域,不在這些地方興風作浪,陛下極好說話,你要爵位給爵位,要支援給支援,要形制有形制,簡直就是仁君典範!

不在工農軍身上撈取利益,去

哪裡撈取利益?陛下也指了明路,天大地大,六合八荒,隨便撈,隨便作。

大明居中央之國,的確作為富饒,但是在一個盆裡吃飯的豬太多,天下還有那麼多的飯盆不是?

于謙非常確信的說道:「董山、李滿住,他們沒辦法,大明勢大,人越來越多,景泰十年,丁口已經過億,自發向遼東遷民越來越多,他們再不起事,就起不了事了,遼東百姓都把他們生吞活剝了。」

「這吃人的人和被吃的人,要維持一定的比例,這吃人的人太少,被吃的人太多,就要失道了。」

于謙自然是在說遼東,也是在說大明。

所以,于謙始終堅定的支援陛下對勢要豪右近乎於減丁的做法,這是因為能到陛下眼裡的勢要豪右,那都是社會資源高度集中之人,把他們去掉,吃人的人反而會更多,他們龐大的身軀倒下,會有更多的人,吃掉他們,能夠維持肉食者的數量。

朱祁鈺轉動著桌上的地球儀說道:「也不知道三皇子他外公到哪了,朕希望朕南巡到松江府的時候,他便能回來了。"

」大明的生產力有些滿足不了大明人口增長了,希望唐指揮和舟師彭遂能給朕帶回來點養人的作物,讓朕多養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