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同(第2/3頁)
章節報錯
動輒百萬大軍的征伐,決定勝負最重要的籌碼,就是精銳的實力。
精銳可以左右戰局的勝負,沒有精銳的軍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這個精銳不需要太多,有一萬就足夠割據一方,有兩萬就可以稱王稱霸,有三萬就可以看著皇帝的位子墊著腳抓一抓了。
二十七個金兵,可以攆著三千宋軍漫山遍野的跑,而岳飛帶領的八百背嵬軍,能在朱仙鎮打的完顏宗望十萬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倉惶北竄。
一支如臂指使的精銳,在戰場上能做的事兒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無論是突破陣線破敵,還是力勝穩定軍心,還是殿後儲存軍隊,亦或者是馳援左右兩翼等等,都是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
而大明精銳中的精銳,完全掌控在陛下的手中。
當年燕王府南下南京取寶座的時候,手中精兵不過三萬眾而已,而當下的京師,陛下有整整六萬五百餘銳卒。
李文頗為慶幸的說道:」得虧在甘肅鎮的時候,我接到了聖旨,沒有多想就立刻回京,否則啊,陛下要揍我,連京營都不用動,就這兩百鐵冊軍就完全夠用了。」
李文又想起了那五百馬匪的慘狀,就有些後怕,得虧他還有點恭順之心,沒有依靠地方宗族土司,奢求負隅抵抗,違抗皇命,要不然不用等到把陛下大軍出動,就這兩百鐵冊軍就把他的所有部眾都打散了。
李文走過了西土城,轉道去了北土城,而後在德勝門外下馬,準備入城,在交接了路引等物之後,李文見到了來接他的人,大明文淵閣秉筆太監成敬,宮裡的二號大瑞,僅在興安之下。
」高陽伯一路辛苦,陛下聽聞高陽伯受襲,萬分擔憂,特遣咱家來為李將軍接風洗塵,陛下賜下金銀彩幣表緞,以示宣慰。」成敬對著李文笑著說道,示意小黃門把陛下賞賜之物交給李文。
成敬在宮裡主要負責的事兒,就是送禮。
陛下賜下了頭功牌,成敬就分發頭功牌大禮包;陛下賜下的奇功牌,成敬就分發奇功牌大禮包;若是陛下有恩賜宣慰,也同樣由成敬負責送出;若是宮裡誕下了子嗣,要發放百事大吉盒,也是成敬負責。
又因為陛下待下不薄,又格外慷慨,所賜之物價值不菲,所以成敬在大明內外,也有送財童子的雅稱。
德勝門是兵道,這裡只走兵馬武勳將領,並無其餘閒雜人等,李文交接了御賜之物,有些奇怪,往常這賞賜宦官們不拿一部分,是說不過去的,但是他沒多想,便再謝聖恩。
」高陽伯勞苦功高,在甘肅邊方戍邊就是三十餘年,陛下本來打算讓高陽伯歇一歇,可是這講武堂內還缺一名掌教,陛下就差咱家問問高陽伯,還願為大明效力否?」成敬等李文謝了恩,又開口問道。
講武
堂是什麼地方?
那裡是大明權力核心中的核心,而當年由楊洪為第一任祭酒的講武堂參議軍機要事,是大明皇帝設在講武堂的總參部,決定了大明軍事行動的既定目標的地方。
李文只要答應,他這次回京,就不是解甲歸田,而是高升了。
」李指揮莫要著急回答,陛下在講武堂等著李指揮,還請李指揮隨咱家來。」成敬沒有讓李文立刻馬上回答,而是讓李文和陛下說。
李文甩了甩自己的袖子,裡面滑出一個信封,裡面是大明銀莊的票證,這厚度,少說也有千餘兩,在正統年間,不給這個錢,那是要住詔獄的!
于謙當初就不肯給,結果被扔進了詔獄中。
李文不帶任何煙火氣的將信封遞了過去,低聲說道:」敢請問大璫,這待會兒面聖,但是我從未見過陛下,還請大璫指點一二,感激不盡。「
成敬卻紋絲不動的說道:」咱家收了你這個錢,陛下就收了咱家的腦袋,還請李指揮莫要誤了咱家性命。「
」指點說不上,但是陛下是很簡單的人,有什麼話喜歡直說,不喜歡拐外抹角,陛下憂心國事,很忙,顧不得那麼多的客套和打機鋒,若是和陛下奏對,李指揮還是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便是。」
」啊?」李文拿著信封是收回去也不是,不收回去也不是。
這跟陛下奏對要想什麼說什麼?那不是活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