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國中有國,成何體統?(第2/3頁)
章節報錯
也先拄著柺杖,從寶座上站了起來,一步步的走下了月臺,來到了王復的面前,示意王復坐下說話,而也先也坐在了王復的旁邊。
也先頗為疑惑的說道:「我的安答,聽說你最近在忙著要廢除封國和諸侯,我不明白你這麼做的道理,你們儒學士講究崇古,法三代之上。」
「三代之上那些賢名的君王,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沒有誰能把它廢除掉,在這蠻荒的土地上,我們為什麼要廢除它呢?」
王復俯首說道:「大石,先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勢之來,則必行也。」
「堯、舜、禹、湯的事,離我們現在太遠了,記錄不算周詳,但是到了周代記載就很詳備了。」
「周朝佔有天下,把土地像剖瓜一樣分割開來,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了許多諸侯。」
「這些諸侯,像繁星似地羅列,四面遍佈在大地上,集結在周天子的周圍,就像車輪圍繞著中心運轉,就像輻條集中於車轂,諸侯會聚集起來朝見天子,分散為守衛疆土的臣子、是天子的擁躉。」
「自此有了鄉胥、縣大夫、諸侯、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也。」
也先靠在椅背上,愣愣的問道:「這不是很好嗎?諸侯有自己的封地而安穩,天子垂拱而治,不一直是你們儒學士的追求嗎?」王復十分確切的說道:「周夷王需要親自出城去迎接朝見的諸侯,大石願意出城去迎接瓦刺諸部的臺吉、突厥諸部的特勤、蒙古諸部的鄂拓克、烏茲諸部的哈乃菲嗎?」
也先搖了搖頭。
王復繼續問道:「周宣王南征北戰,勤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再覆宗周朝見,可是周宣王依舊無法決定魯國國君為何人,在周宣王三十一年、三十六年、三十九年,徵原戎、條戎、奔戎、申戎、姜戎之時,諸侯無一勤王,更不襄助。」
「大石願意日後無法決定某省方伯,敵人攻破撒馬爾罕的時候,無人襄助,就像我們攻破撒馬爾罕之時,這些諸侯們作壁上觀那樣?」
也先再次搖了搖頭。
王復繼續說道:「周平王將把國都向東遷移到洛邑,把自己排列在諸侯同等地位上。」
「從那以後,問周天子傳國九鼎的輕重的事情出現了,用箭射傷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現了,討伐天子大臣凡伯、逼迫天子殺死大夫萇弘,這樣的事情也出現了,天下開始喪亂,再沒有把天子看做天子的了。」
「大石希望康國日後如此嗎?」也先再次搖了搖頭。
「那秦國實行郡縣制而不用分封制,但是仍然是短短十五年便亡國了,這郡縣制也不見得比這分封制好在哪裡。」也先仍然不太同意。
他不想王復節外生枝,因為這會耽誤西進,此時的也先,迫切的希望西進,獲得可汗的位置,擺脫對大明的依賴。
王復立刻回答說:「秦亡秦制未亡。」
「始皇帝徵召百姓動輒數十萬計,民生嗟嘆,刑罰愈加嚴酷,那些扛著木棍的民夫,只要稍微有人挑唆,面對強弓勁弩的秦軍也毫無畏懼,秦亡於百姓,而非亡於郡縣。」
「守天下從不依靠強甲利刃,而是民心。」秦朝,是歷朝歷代計程車大夫們,最喜歡討論的一個朝代,就如同一個流星劃過了天穹,璀璨而短暫。
秦朝為何要亡,早就辯論的明明白白。
秦亡國亡在了百姓,不斷加重的稅賦、勞役,使秦朝上下離心離德,給野心家們創造了機會和舞臺,並非郡縣制的原因,否則後代千年,也不會沿用此制了。
也先點頭又搖頭,他同意王復的說法,但是他仍然不同意在康國廢封土、滅諸侯,他繼續問道:「那些有封國的諸侯,一定會把他管轄的地區當作自己的土地盡心治理,把他管轄的老百姓當作自己的兒女悉心愛護,使那裡的風俗變好,把封國治理好。
「郡縣制的州縣地方官,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罷了,怎麼能把地方治理好呢?」
王復則是笑了笑,疑惑的問道:「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但是事情往往並非如此。」
「列侯驕盈,黷貨事戎,若做了鄉胥,就想做縣大夫,就想做諸侯、方伯、連帥,做了連帥,就想做天子了。」
「諸侯國內的一切人力物力,都用於戎事,來彼此不斷的征伐,以期許成為天子,這一切的代價是什麼?是百姓。」
「就如同眼下的康國,一渠水、一畝田、甚至是一隻雞,都能殺的血流成河,所謂的世仇,皆因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