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論世界帝國》(第2/3頁)
章節報錯
作為萬惡的封建社會,朱祁鈺行制也是要和朝臣們商量,而後交給廷議廷推,最後才是頒旨,于謙偶爾還會和朱祁鈺有政見不合之時,而大明的勢要豪右需要用「家人,這個概念去規避律法的約束,大明是禮教森嚴,而泰西則是等級森嚴,這的確不同。
朱祁鈺不懂泰西的惡,也很正常,畢竟他沒有置身其中。
大明朝是洪武年間,有百姓拿著《大誥》扭送達官貴人入京敲登聞鼓的大明朝。
伊凡頗為感慨的說道:「但丁在《論世界帝國》中有另外一句名言最高貴的民族理應高居其他民族之上,羅馬民族是最高貴的民族,大自然註定了他們一統天下。「
伊凡補充了他闡述泰西曆史的論據,是但丁的話。
大明的華夷之辨和但丁的‘最高貴民族,完全不同,大明的華夷之辨的解釋,是隨著不同歷史時代,有著不同的表述。
大明華夷之辨的表述,在中原處於分裂之時,聲浪愈高表現為華夷大防。
在中原處於統一之時,表述為文化優越。
除正義性的保衛華夏時的武裝外徵外,歷朝歷代,很少有無故征伐周邊四夷的行為,因為這要被看成是「不仁「和「無德「。
尼古勞茲曾經尖銳的批評過大明這種溫和的文化,將其統一描述為高道德劣勢,為此曾經和胡淡激烈爭辯,這也是唯一一個胡濙輸掉過的議題。
胡濙從未在禮法上輸過哪怕一陣,但是這個議題,胡濙的確是輸了,大明的確有高道德劣勢。
比如大明曾經多次賑濟韃、兀良哈、瓦剌部,而且貫穿整個大明歷史,從洪武年間到崇禎年間。
萬曆四十五年,上年水災胡地尤甚,飢寒已極老弱填壑。奴酋(努爾哈赤)令去覓食,群胡逐日入撫順,歲乏食,上命發倉粟娠之。
萬曆四十五年,建奴地面發生了水災,老奴酋努爾哈赤到撫順請求朝廷賑濟,萬曆皇帝下旨給予賑濟。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老奴酋書「七大恨「誓師攻明,悍然反叛,萬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大明一敗塗地。
胡淡在高道德劣勢上,沒有辯過尼古勞茲,最終承認了大明的確有高道德劣勢。
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擅長雄辯的胡淡也沒辦法去否認事實。
畢竟胡淡只是無德,不是人間之屑,不會拋開事實不談的絕招。
「哦,但丁啊,朕聽說過他,你帶了他的書嗎?可以翻譯一下。」朱祁鈺頗為感興趣的說道,他沒有和伊凡討論華夷之辨的打算,而是問起了但丁。
文藝復興的著名詩人、文藝復興的開拓者但丁·阿利吉耶裡,以《神曲》留名後世,但是在他的另外一本書《論世界帝國》提出了著名的基本理論,為了世界的福利有必要建立一統天下的世界帝國。
尼古勞茲談到過這本書,但卻沒有帶過來,東羅馬帝國和泰西教皇共軛異端,交流比較少,而羅馬亡國之君,君士坦丁十一世為了羅馬存續,甚至向泰西教皇請援,為了羅馬,君士坦丁十一世真的盡力了。
「帶了很多。」伊凡三世頗為確定的說道:「想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我前來大明求學遊歷,想要獲得大明的知識財富,就必須要付出對等的財富,金錢並不能去稱量知識的價值。」
「可是到了大明,我才發覺了自己的幼稚。大明的文化財富,如同海洋一樣寬廣,而我帶來的書籍,如同一條溪流。」
朱祁鈺反而搖頭說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但凡是有益於大明的,無論是多麼微弱,大明都願意去了解。」
大明是開放的、包容的。
在《景泰曆書》之前,大明的《大統歷》有大量的回回曆法,而在東學西漸之後,徐光啟為首,曾經和利瑪竇翻譯了大明的西方著作,並且寫成了《崇禎曆書》。
韃清之所以完全閉關鎖國,完全是因為小族凌大族的先天絕症導致,任何討論韃清議題,都要考慮先天絕症。
朱祁鈺也不是唯一懂外語的大明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在見過了小佛郎機皮雷斯使團後,還學會了葡萄牙語,後來還學過梵語。
朱祁鈺和伊凡聊了很久,最後由馬歡將伊凡帶離了御書房。
而後,大明皇帝開始了一天的政務,批閱了大堆的奏疏,這些奏疏來自文淵閣、通政司和朝臣。
裡面有件小事,說的是太原百姓去買煤,發現煤炭缺斤短兩,三十斤的煤只有二十五斤,就告到了太原府衙門,衙門就去調查,結果並未缺斤短兩,太原府衙門就把告狀的人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