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只要價格合適,絞死自己的絞繩也可出售(第3/3頁)
章節報錯
在封建帝制之下,軍士為何而戰,通常解釋為為君主而戰。
可是黎宜民是個什麼貨色?足利義政什麼貨色?值得禁衛、倭人拼死嗎?
顯然是不值得的。
袁彬將最近安南發生的事兒,寫到了塘報裡,將畫好的一部分堪輿圖也送回了大明。
朱祁玉此時的車駕剛剛從福州府來到了泉州府,而第一站是大明的英烈祠。
鄧茂七在正統十四年的時候,分兵四路攻打泉州府德化、永春、安溪、南安等縣,不到月餘,鄧茂七就攻陷了泉州府。
泉州知府熊尚初戰敗被俘不屈,面北絕食而亡。
而熊尚初的名字是否應該寫到英烈祠上,一直是朝廷比較爭論的話題。
按照大明皇帝對葉宗留、鄧茂七民亂的定性為官逼民反,那麼作為官僚的熊尚初是官,是導致福建民亂的桉犯。
這個問題朝堂爭論不休,最後呈送到了皇帝面前。
禮部的意見是應該寫到英烈祠上,熊尚初英勇忠烈,為大明而戰,被俘面北絕食而亡,不肯投降,不應該讓人求榮得辱。
清流言官的意見則是既然已經定性為官逼民反,那福建上下官僚,都不應該在英烈祠上榜上有名。
朱祁玉最後硃批了熊尚初為大明英烈,這件事才算是有了結果。
是朱祁玉改變了英烈的定義?
還是他要改變福建民亂定性?
都不是。
鄧茂七的百萬之眾訴求就是懲處貪官汙吏,所到之處,心裡有鬼的官僚跑得慢些,都要被吊死。
可是義軍俘虜了熊尚初之後,鄧茂七一直在勸降,這足以證明熊尚初的賢能與清廉。
這可是義軍認證過的廉潔官員!
還為大明絕食而死,自己把自己餓死了,自然有資格登上英烈祠。
朱祁玉在泉州府英烈祠上了香之後,才向著泉州府別苑而去,他在路上看完了袁彬送回來的塘報。
“這個老四,悔不該放過他,就該在南衙殺了他的。”朱祁玉看完了塘報,知道了黎思誠在清化七府一國的所作所為,面色凝重的說道。
興安眉頭稍蹙的問道:“他能成事?”
“恐成大患。”朱祁玉將手中的塘報遞給了于謙說道:“於少保幫朕瞧瞧?”
于謙十分認真的看完了塘報,抬起頭說道:“臣倒是覺得,這黎思誠這全仰仗親軍都尉府治國安邦,必自食其果。”
“這一日一月一年還好些,左右不過是應急罷了,清冗疾急用尚可,長期以往斷斷不可。”
“時日稍長,必然是大臣不安於位、小臣不安於職、商賈不安於市、行旅不安於途、士卒不安於伍、庶民不安於業。”
“條例蒙塵人法事,國之安危未可知,法之涼也,國制亂矣。”
于謙非常擅長國家之制,而且錦衣衛治國這種事,本身也不可靠。
若是可靠,高皇帝就不會裁撤錦衣衛,文皇帝也不會恪守駕貼,紀綱辦了幾件白紙桉,就將紀綱給殺了。
紀綱可是為文皇帝鞍前馬後效力多年,可是白紙桉,依舊是文皇帝絕對無法忍受的。
錦衣衛是對付誰的?是對付京官的。
錦衣衛是在陛下權威受到挑戰之時,掀桌子的利器。
黎思誠搞得親軍都尉府治國,在各州府縣設立衙司,是典型的倍之,擴大化的手段,是術,絕對不是道。
“朕覺得,老四離王天下只差一步了。”朱祁玉含湖不清的說道。
于謙卻聽懂了陛下的話,感慨的說道:“這一步比登天還難,他黎思誠何德何能?”
興安在一旁,則是一臉的茫然,陛下和於少保說的這一步,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