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于謙善終,是朱祁鈺這個皇帝吏治改革的一個重要一環。

除了不讓大明陷入求榮得辱的陷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搭好的戲臺,要遴選出賢臣唱戲。

官吏層層選拔,久經考驗,到了大明師爺的位置上可以說水平、經驗甚至是運氣,都必然是猛人。

“陛下,安南國睿王黎思誠請求覲見,昨日就到了南衙,沐浴更衣之後,過來面聖。”興安提醒了陛下今日的行程。

朱祁鈺放下了筆說道:“宣吧,朕也見見他這個安南國唯一的希望。”

黎思誠,安南國所有有志之士公認的唯一希望。

朱祁鈺之前在松江府萬國薈見到了黎宜民,而現在要見見這個老四了。

對於黎思誠,朱祁鈺的第一印象,這人是個讀書人,第二印象就是此人的眼神格外的清晰,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了達到目的需要做什麼,所以黎思誠才來到了南衙。

敢孤身來到大明,朱祁鈺只能說是好膽。

大明的立場格外的模糊,冊封了黎宜民,轉頭又冊封了黎思誠。

都冊封,等於沒冊封。

“臣安南睿王黎灝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黎思誠跪在地上,三拜五叩行了大禮。

黎灝,是黎思誠對大明的稱呼,每一個黎朝國王為了彰顯自己不是個文盲,都要取一個這樣的名字。

比如黎宜民對大明的稱呼是黎淙。

為何他們要多此一舉呢?

其實理由非常簡單,兩個名字,不同身份。

以黎元龍為例,黎元龍漢名為黎麟,那麼冊封的安南國王是黎麟而不是黎元龍。

黎越僭朝對內稱帝,黎元龍這個名字在安南國內是皇帝。

黎思誠也不例外,朱祁鈺很敏銳的察覺到了黎思誠的自稱:睿王,而不是安南國王。顯而易見,黎思誠對兩王並封是有些意見的。

只是黎思誠沒辦法表達出來。

朱祁鈺倒是無所謂的說道:“平身,你起來說話,睿王遠道而來,是要跟朕談什麼?”

睿哲天成的大明皇帝,並不是非常清楚黎思誠的目的,難道這個人,希望用他三寸不爛之舌,來說服大明皇帝放棄郡縣安南的計劃?

黎思誠站起身來,頗為鄭重的說道:“臣前來,是有一事,斗膽請問陛下,陛下既然要郡縣安南,為何又讓安南如此民不聊生?”

“這難道就是陛下的王化之道嗎?若是如此,臣,不敢苟同!”

黎思誠的發言可謂是大膽,朱祁鈺倒是沒有怪罪黎思誠御前失儀,反而玩味的的看著黎思誠說道:“不不不,先帝曾言,安南國事自決,這是當初黎利和王通媾和之後,先帝不得不接受的結果。”

“現在,你跑來詰問朕,坐看安南民不聊生,這是何等的道理?”

“你安南國廢太子黎宜民宮變殺了黎邦基和阮氏英,上奏朝廷請旨冊封。”

“而你這個老四睿王黎思誠,也上奏請旨冊封。”

“安南國事自決,朕踐行祖宗成法,兩王並封,何錯之有?”

大明那群師爺很少和陛下辯經,因為陛下是皇帝,掌握了最終解釋權,怎麼辯,都是陛下贏,但其實朱祁鈺是個思維很敏捷的人。

這一番話語,懟的黎思誠無話可說。

按照大明和安南盟書,安南國事自決,大明朝廷不能長臂管轄,都請封,皇帝都封,的確是符合祖宗成法。

當祖宗成法需要的時候,朱祁鈺就會拿出來,胡濙會高聲疾呼:陛下承列祖列宗之遺志。

當祖宗成法不需要的時候,朱祁鈺就會收起來,胡濙就會高聲疾呼:陛下常有開闢之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胡濙作為禮部尚書,堅定踐行禮法不是不便之物,堅決擁護陛下的一切決議,並且為陛下掃清一切禮法不便。

黎思誠到底還是年輕了。

他萬萬沒料到,作為四海一統之大君、萬王之王、大明皇帝的陛下,居然這麼絲毫不顧及皇帝尊貴的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