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溥繼續說道:“臣有水陣軍令三十一條、象陣軍令二十二條、馬陣軍令二十七條、步陣四十二條,合計京衛升龍軍一百二十二條!還請聖上過目!”

“鑿海池以為水陣,海池屈曲百里,於池中設翠玉殿供聖上觀陣,而池邊作講武殿,設壯士、神武、效力、殿前、五府、馬閒、馴象等司,肄習揀練水象馬步四陣十六衛!”

柳溥不僅拿出了京衛一百二十二條的軍紀軍令,甚至連場地都看好了,設五司做後勤,四陣十六衛的編制等都弄的有模有樣。

連大閱的翠玉殿都規劃好了。

黎思誠的眉頭擰成了一座山,在他看來,這都是老大黎宜民授意柳溥在說的話。

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做了什麼。

阮熾的腦袋都在地上扔著,黎宜民和柳溥可謂是沆瀣一氣。

黎宜民向來暴躁,驕縱傲慢,喜怒無常,典型的一個無腦莽夫,但是黎宜民突然跟有了慧根一樣,居然要真的弄京衛升龍軍,而且還如此有章法,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黎宜民看完了這一百二十二條,交給了內侍宦官,讓宦官傳閱左右。

黎思誠看著這一百二十二條,更加疑惑,這是黎宜民能整出來的活兒?

黎宜民要是能整出這種活兒,還能被廢了太子去做諒山王?!黎太宗都得撬開棺材板,從墳裡爬出來,跪在地上磕頭,叫他一聲聖上!

黎太宗黎元龍短短二十年的人生裡,都在致力於建立京衛,始終求之不得,最終不明不白的死了。

黎太宗始終無法建立京衛的主要原因,就是始終不得成法,無法形制,而這本厚重的奏疏裡,一百二十二條,把京衛升龍軍弄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黎思誠不認為是老大的功勞,而那個老當益壯的柳溥,才是這一出大戲的主角。

“臣以為善。”黎思誠沉吟了片刻,還是認同了這升龍軍組建的奏疏。

“好,好好!”黎宜民大喜過望說道:“諸公通力合作,朕希望早日在翠玉殿,看到這升龍軍!”

朝議的時間很長,柳溥順利的成為了京衛升龍軍總兵官,在大明求之不得的京營總兵官,在安南國得到了。

散朝之後,柳溥開始搬家,他搬進了皇城之內,成為了黎越僭朝的核心之一,本來就是太尉的柳溥,有了實權。

雖然這個實權,還是個空中樓閣。

唐興聽完了柳溥的敘述,他自有渠道去驗證柳溥所言真假,唐興看著柳溥問道:“柳溥,你這是打算作甚?做黎越僭朝的定國柱石?”

唐興聽完這升龍軍四陣十六衛,再看著那厚厚的京衛一百二十二條,心中對柳溥的懷疑就加深了許多。

這玩意兒一旦練成,那大明和黎越僭朝就有的打了。

“李指揮想說,一旦這升龍軍建成了,將是不弱於瓦剌的天下第三強軍?”柳溥為唐興補全了他的心裡話。

唐興點頭。

柳溥卻頗為淡定的說道:“李指揮啊!海池屈曲百里疏浚靡費,更遑論講武殿和翠玉殿營建,五司營建,徵兵等事。”

“就是建成了,發不出糧餉來,那這升龍軍對黎朝是福是禍?”

“那個黎元龍一直想建京衛,為何沒建?建了也養不起。”

柳溥給黎宜民、黎思誠、丁烈等一眾黎越僭朝的君臣們畫了一張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大餅。

柳溥滿是追憶的說道:“李指揮在緹騎,吃的糧是白糧,用的銃是燧發手銃和鳥銃,出門就是大將軍炮、楯車,自然不知民間疾苦。”

“養一支善戰京營,很貴,很貴,以陛下的財力雄厚,京營的負擔還要分成三份,京師三座軍城耕種,戶部負擔糧草,內帑負擔犒賞。”

“李指揮可知道,大明京營一年的花銷折銀幣幾何?”

唐興看著柳溥,反問道:“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