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銀莊不應成為朘剝的利刃(第3/3頁)
章節報錯
羅馬,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西方唯一能稱得上帝國的國家。
“凱撒從元老院手中獲得了製造金銀幣的權力,而後屋大維完善了它,在羅馬廣場的朱庇特神廟,可以結算承兌金銀銅幣。”
“通往大神廟的長街上,鋪滿了純金的地磚,所有到過大神廟的人都驚歎於帝國的強盛和富足,將自己手中的金銀,交給了大神廟保管。”
朱祁鈺覺得尼古勞茲在吹牛皮,按照尼古勞茲的描述,通往大神廟的長街有近八里長,三丈寬,鋪滿這條路的金磚,該有多重?
直到十九世紀初,全世界的黃金總重6也不超過一萬噸。
當然朱祁鈺更傾向於尼古勞茲用了誇張的手法,來表達羅馬貨幣的邏輯,畢竟尼古勞茲也沒去過羅馬,他的都城是君士坦丁堡。
羅馬的大神廟吸收金銀,再用吸收的金銀,鑄造第納爾銀幣和阿斯銅幣。
這和大明的寶源局吸儲是相似的。
朱祁鈺深吸了口氣繼續說道:“羅馬的皇帝圖拉真,將第納爾銀幣的含銀量從九成降低為了八成,而後的羅馬皇帝馬克·奧勒利烏斯,將銀幣的含銀量從八成降低為了七成。”
“如果再往下降的話,就真的吹不響了。”
大明銀幣的主要防偽手段就是物理防偽,七成銀含量是吹響銀幣的最低標準,再往下降,就無法防偽了。
“塞維魯,打破了七成含銀量的下限,將銀幣的含銀量降低到了五成,無法再防偽的銀幣,終究迎來了錢法的敗壞。”
“卡拉卡拉糾正了塞維魯的錯誤,但是他將第納爾銀幣增重了一倍,每一枚銀幣的含銀量,相比較之前並無變化,含銀量約為三成半,他在哄騙所有的羅馬人。”
“到了加利努斯時期,乾脆直接將銀幣變成了鍍銀,那層銀光閃閃的鍍層,甚至連半年都無法維持,會快速的失去光澤,連羅馬的行省都不再認可第納爾銀幣了。”
朱祁鈺喋喋不休,長篇大論的說了羅馬的貨幣發展史,整個發展過程,就是銀幣含銀量不斷降低的過程。
而尼古勞茲每次談起羅馬的第納爾銀幣,都是扼腕痛惜,斥責著羅馬皇帝的貪婪無度。
“在交換中使用貨幣是一種社會習俗,畢竟以物易物,太過於麻煩。”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際,每個人都認為第納爾銀幣是有價值的,因為他們預期其他人,也都認為第納爾銀幣是有價值。”
“用有價值的商品,去換取只有一層鍍銀的第納爾銀幣,是因為所有人都相信,會有更傻的傻瓜接受鍍銀的第納爾銀幣。”
“當第一個聰明人拒絕了第納爾銀幣之後,這個泡沫一下子就戳破了,第納爾銀幣被人們拋棄,就像西羅馬帝國被羅馬人民所拋棄一般,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尼古勞茲來到大明之後,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大明可以連鍍銀的銀幣都不需要,只需要用一張廢紙,就可以交換到百姓手中的商品。”
“而鈔法的敗壞,似乎並沒有影響到大明的穩定。”
“這很神奇,尼古勞茲尋找著這種答案,他的答案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大明對貨幣的需求是無限大的,即便是寶鈔,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濫印,所有人也都會接受寶鈔。”
“第二個原因則是大明擁有最勤勞的百姓,他們創造的財富,足以抵消鈔法敗壞帶來的惡劣影響。”
“事實也的確如此。”
朱祁鈺說了這麼多,終於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候,他站起身來說道:“大明擁有最勤勞踏實的百姓,朕不希望有一天,朕的錢法、朕的寶源局、朕的銀莊,成為一把朘剝百姓的利刃。”
“如果,朕說如果,有一天,大明的銀幣再無法吹響,大明也就到了該亡的時候了。”
朱祁鈺的話很重很重,等於設了一條線,一旦越過了這條線,就代表著大明錢法的敗壞,也代表著大明即將失道天下。
大明銀莊即將伴隨著以工代賑和官道驛路的道路硬化,推向全國,在這個時候,朱祁鈺為大明的錢莊設下了七成銀的底線。
“陛下英明。”于謙本來想說些什麼,但是最後卻只有一句萬能句式。
群臣只能應和的說道:“陛下英明!”
------題外話------
李三元的出處:李三元混名黃臕,本前重犯,漏網出獄,專養強盜,交結官司,役使衙蠧,盜賊競輸重賄,鋪戶亦出常例,崇文門稅務自立規條,擅抽課錢。求月票,嗷嗚!!!!!!!!!!!!!!!書友群又炸了,唉……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