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對與錯,對自己有利則為對,對自己有害則為錯。若是無法分辨,利於頂頭上司則對。

第二條:真與假,學會說謊、善於說謊、習慣說謊,妓與官無二致,皆以言惑天下,官字兩個口,欺上又瞞下。

第三條:少思少慮少念,不學無術,眼盲心瞎。遇世間不平事而覺不平者,意難平則坎坷蹉跎;遇世間不平事而不覺者,念通達則官運亨通。

第四條: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上利則平步青雲,對下利則固若金湯,利自當頭,千里做官只為財。

第五條: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著眼當下鼠目寸光,方為官本務。王道樂土,與己何干?欲食肉,就要目光短淺,不思長策,合則為群,不合則寡。

第六條:溜鬚拍馬,升遷考評唯有上官。這溜鬚拍馬講究的就是一個巧,務必切合心意,神樂仙都千萬妓,嫁得名流又幾何?

第七條:變則通,通則久,變通變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審時度勢,因時而定,寬嚴一念間,權錢相輝映。

朱祁鈺沉默的看著手中的卷宗,這才是真正的家書,耳提面命的教兒子到底如何做官。

于謙喝了口茶,看著陛下陰晴不定的表情,滿是笑容。

這七條金科玉律就是大明這個最大的名利場的生存之道,于謙其實早就懂了這個道理。

于謙是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在元代坐到了湖南宣慰使,大約等於大明朝的湖廣佈政使,于謙的祖父在洪武年間出仕,任工部主事。

于謙的髮妻董氏,是翰林院庶吉士、永豐知縣董鏞的女兒。

雖然于謙的父親未曾出仕,但是于謙很小就明白這個名利場的門門道道了。

徐麒耀教子篇七條,字字珠璣。

“於少保可曾後悔過,當初殿試時,在奉天殿,面刺太宗文皇帝之過的舉動?”朱祁鈺忽然問起了永樂十九年的舊事。

永樂十九年,大明剛剛正式遷都,十三年營建的京師終於落地,朱棣心情極佳。

而這個時候,進京趕考的于謙,給朱棣狠狠的添了堵。

于謙在會試中一舉奪魁,中了會元,到了殿試的時候,于謙‘以策語傷時’,對永樂年間的朝政進行了一番針砭,朱棣不喜,最後只給了于謙一個三甲第九十二名。

于謙愣了愣,那都是永樂十九年的事兒了,至今已經三十六年的時間了。

他滿是回憶的說道:“那時候年輕氣盛,剛從書堆裡掙扎出來,多少有些書卷氣,不懂太宗文皇帝的苦,胡言亂語一番。”

“若是說悔,並非悔當初輕狂,哪個年少不輕狂?重來一次,還是會那麼寫。”

“只是當初臣不懂太宗皇帝罷了。”

“太宗文皇帝親厚,即便是臣大放厥詞,太宗文皇帝愛才,亦沒有將臣從進士之中除名。”

于謙是錢塘人,那時候的南衙風氣,對於謙的影響極大,朱棣在士林的形象極差,于謙受此影響,在殿試策論裡,說了一番極其難聽的話。

朱棣殺人,何曾手軟?

面刺皇帝之過,二十三歲的于謙,的確大膽至極,但是朱棣最終還是給了功名。

朱棣這一念之仁,給大明留下了一個救時宰相,否則朱祁鎮把天捅了個大窟窿,留下的爛攤子,還不知如何收場。

于謙並不後悔,再來一次,他還是會那般做,這是他的性格使然,但他已經為官三十餘年,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揮斥方遒,意氣風發的少年郎,此時的他,有些後悔的是,當初沒體諒太宗皇帝的難處。

于謙斟酌了一番,才鄭重的說道:“陛下,這天下官吏多數都是徐麒耀之濁流,陳宗卿之清流少之甚少,臣以為興安大璫所言,長卷加以杭州二字,不失為一種折中之法。”

“兩宋之時,黨錮之禍沸反盈天,司馬光錄了元豐黨籍,蔡京立元祐黨人碑,刻石記名。”

“黨錮,黨錮,壞國根苗。”

當然陳宗卿是清流,但是又和朝中的清流追求不太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