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殿下,這可不興看啊!(第1/4頁)
章節報錯
朱瞻墡拿出了奏疏開始批覆。
這本奏疏是新一批的勳軍名單,等待他的批覆。
他的額頭青筋直跳,很想把這批名單送到南衙,讓陛下硃批,但是按照陛下確權,這個歸他這個監國負責。
他最終還是批覆了這份勳軍名單。
什麼是勳軍?
勳軍是講武堂成立之前,大明的軍勳們提供了一份學員名單,而於少保按軍功,提供了另外一份名單。
朱祁鈺當時就核准了兩分名單,並且確定,大明的軍勳子弟可以入講武堂,寬進嚴出。
八辟八議範圍內的勳貴子弟,如果第一次考校不過,可選擇入勳軍,不入勳軍,可以選擇復讀。
第二次考校不過戍開平衛一年,回京後,可選擇加入勳軍,可選擇復讀。
選擇復讀,再不過戍交趾三衛三年,回京入勳軍。
勳軍的第一原則,就是不任事,只按舊例領俸祿,把官階騰出來,給庶弁將以上升的空間。
這是朱祁鈺給世襲的軍勳們保留一份體面。
毫無疑問,大部分的軍勳們,接受了這份體面。
確切的說,任事是要帶兵打仗的,打仗就會死人,一旦戰敗了人亡爵除。
而選擇接受陛下的體面,即便是自己不爭氣,也可以希冀子孫後代們爭氣,都不爭氣,也是世襲的超品爵士。
而江南科場舞弊案,江南勢要豪右、富商巨賈們買通提學官,大規模舞弊,在十幾年的時間內,佔據了一千餘名舉人名額。
將上升渠道打斷,並且將上升渠道,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這就是僭越。
大明皇帝在南衙,真的是在給那些寒窗苦讀的國子監太學生們做主,因為太學生們首當其衝,是第一利益受損之人。
朱瞻墡拿起了第二份奏疏,來自南衙。
江南五省兩府(應天、松江)千餘舉人要被陛下御筆除名,這些人的下場自然是去建設雞籠。
為建設新大明,為了大明的再次偉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吏部在王翱的主持下,緊急的擬定了一份名單,赴任江南,這其中全都是北方諸省的舉人。
仕宦避本籍,是一種大明官場迴避的規則,就是出仕官員不回戶籍所在地為官,這種迴避制度自先秦便已經誕生,到了大明洪武年間,大明太祖高皇帝定:“南北更調,已定為常例”。
就是南方去北方做官,北方去南方做官。
而這一次的迴避制度,更為嚴苛,因為吏部接到陛下的指示:除南北更調外,避同榜、同鄉、同師、妻籍。
這種迴避政策陛下是以五百里為限,即同榜、同鄉、同師、妻籍在五百里以內(包括鄰省的地區,都得迴避。
雖然篩選條件極為苛刻,但是正如羅炳忠所,大明的官場實在是太捲了。
一個州府的推官,三四個舉人眼巴巴的看著。
即便是西域、遼東、雞籠這些稍微偏僻的地方,在相對比較安全的情況下,沒有功名為了攢履歷,願意前去的大有人在。
江南這種肥缺,自然不缺人。
朱瞻墡批覆了這份奏疏,遞給了成敬,令其送文淵閣。
“羅長史,孤聽聞:三代以上出於學,戰國至秦出於客,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朱瞻墡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翻動著,這次不是什麼大事,某名士死了,請朝廷諡號。
朱瞻墡沒聽過這個名士。
羅炳忠俯首說道:“蘇東坡先生《論養士》所,的確如此。”
三代以上指的是夏商周,那個時候是世官制,就是世襲罔替的分封制。
戰國至秦則是客卿制,漢代則是三公九卿郡縣察舉制,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則為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