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盛世!(第3/4頁)
章節報錯
一出城就看到了。
其實在安排陛下出行的時候,胡濙曾經和于謙商量過,要不要找一點百姓在通惠河上拉動漕船,製造一種繁榮的假象。
這種裝門面的做法,遭到了于謙的反對。
不是于謙不懂如何應付巡查,他在地方幹了二十五年,巡撫、巡按御史一波接著一波,于謙知道這是一種迎檢的規矩。
于謙主要是怕瞞不住陛下。
陛下又不是稽戾王,能被這種伎倆給騙了?
朱祁鈺勒著黑馬,看著通惠河,眉頭緊鎖。
通惠河是大明政治的晴雨表,只要通惠河堵塞,那朝中必有奸佞!
從永樂年間遷都起,就是如此。
比如永樂、宣德初,這條河就不會堵塞,但是到了宣德末年,正統年間,這條河堵的一塌糊塗,黑眚這種妖魔鬼怪都出來嚇跑了閘夫。
因為京師人口眾多,從通州向京師販賣糧食是門大生意,只要人主昏聵,朝中山頭林立,黨爭不斷,這條河就會堵塞,因為有人要賺這個黑心錢。
現在,這條河,成為了大明經濟的晴雨表,通州是大明北地貨物集散的重中之重。
無論是從密州市舶司還是從津口來的海貨、從運河水路來的陸貨,都要在通州集散。
這條河不忙碌,那證明大明的經濟出現了問題。
坐在千燈瓊華輦上的孫太后,開啟了車窗,看著策馬前行的庶孽皇帝,對著通惠河和于謙反覆溝通著什麼,心中升起了許多的怪異感。
如果當初坐上皇位的是郕王,而不是她的親兒子,大明會不會更好?
這個念頭稍起,孫太后就慘淡的笑了笑,合上了車窗,轉動著手中的佛珠,閉目假寐。
如果當初登基的真的是眼下的陛下,大明也不會更好。
稽戾王初登基的時候,才九歲,主少國疑,張太皇太后還活著,而且是臨朝稱制。
稽戾王把朕與凡殊,理解成了他是聖天子,不是人,很大程度上是內廷外廷的共同選擇。
大明皇帝的權柄實在是太大了,內廷外廷一直認為,應該把權力關在籠子裡。
可是…帝制之下,把皇帝關在籠子裡,培養成為一個廢人,不利於天下,更不利於社稷。
那利於什麼?唯獨利於內外廷操持權柄。
君父?
那也要有本事才能當。
時也,命也。
孫太后有時候就在想,陛下為什麼不把她殺了,到時候對外就說暴疾而亡,這樣一來就永絕後患了。
但有時候她也在想,她不過就是個婦人罷了,她對皇帝能有什麼威脅呢?她值得陛下冒著大不孝失德的風險弒母嗎?
她沒什麼能威脅陛下的,命婦的權柄早就交給了汪皇后,她無事一身輕,她的懿旨現今沒有任何的效力。
等到稽王朱見深長大了,再反攻倒算?
不說其他,就朱見深本人願不願意還得兩說。
朱見深不糊塗,當初稽戾王的死,到底是自己作的丟掉了江山,還是當今陛下不顧親親之誼,弒君殺兄奪位?
是殺父之仇?還是稽戾王自絕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