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棄西域,則天下難安(第3/3頁)
章節報錯
自從明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後,大明就失去了對西域的渴望,這件事,不了了之。
興安一甩拂塵,開始陰陽頓挫的念起了聖旨,聖旨很長,興安儘量咬字清楚的唸完。
也密力火者被賜名夏知義,封爵裕勒伯,給官裕勒都司都指揮同知,從二品,夏知義的妻子被封為了二品誥命夫人,即刻帶著他們的三個孩子入住大明京師官邸。
妻兒是夏知義給大明朝廷的人質,這次的投誠,夏知義是很有誠意的。
夏知義再叩首大聲喊道:“臣謝陛下隆恩。”
“平身。”朱祁鈺點頭說道。
夏知義站了起來,現在他是大明的伯爵了,不再是西域的蠻子了。
雖然他有前元黃金家族的血脈,但是現在黃金家族的大汗脫脫不花人在津口四夷館住著,他一個十八杆子的元裔,自然沒必要守著黃金家族的榮耀不鬆手了。
朱祁鈺打量著夏知義,套上漢服之後,和脫脫不花最有出息的兒子脫古一樣,看不出與大明人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正如於謙所言,的確有梟雄之姿。
“臣有《治西域疏》,請陛下御覽。”夏知義結合西域的實際情況,寫了一本奏疏,確切的說是從多個角度討論,大明應該如何重開西域。
在軍事上,他希望大明朝廷能夠緩進急戰。
緩進,就是進行一年到三年的長期準備,籌措糧草軍備的同時,訓練軍卒,對西域山川水文氣候等進行適應性訓練,對整個西域進行全面的情報滲透,墩臺遠侯將西域的情況摸清楚,進行籌備;
急戰,則是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將整個西域收入囊中,而非簡單的輪臺城、柳城、火州、裕勒城等地,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勢。
在經濟上,他希望大明工部能夠對坎兒井進行全面整理,為日後大明治理西域民生做出充足的準備,同時制定相應的牧民安土大計。
同樣西域擁有極多的礦山,如何對這些礦山進行開採,像雲貴那般,和大明經濟成功掛鉤,這需要大明,包括西域的大明上下通力合作。
在政治上,他希望大明可以實現對西域的王化,把西域納入四方之地,而非六合八荒之土,郡縣制管理,而非羈縻,西域不適合羈縻,太鬆的韁繩,西域還是那個亂戰的西域,百姓困苦,城頭王旗變幻不定。
在文化上,他也殷切希望大明可以在西域廣開教化,教授漢學,以阻擋回回教對整個西域的侵蝕,像大明對韃靼王化那般,做到一視同仁。
謂曰:只分良匪,不分胡漢,為久遠之規、制賊之本。
總之,夏知義希望西域可以併入大明,而不是簡單的成為朝貢國、藩屬國、羈縻地區,那對西域而言,毫無意義。
西域,太苦了。
西域太需要大明瞭。
夏知義的投效,是真心實意,誠意十足的。
朱祁鈺收起了奏疏,點頭說道:“裕勒伯所思所慮,皆為西域百姓,也為大明長治久安,所言甚善。”
重開西域,是朱祁鈺海陸並舉的重要國策,夏知義的奏疏站在了西域的立場,也站在了大明的立場。
仿若是怕大明皇帝對西域不感興趣,在奏疏中,夏知義長篇累牘的講西域對大明的重要性。
歸納為:棄西域,則河西不能自存;河西不能自存,則靖安河套不寧;河套不寧,則天下難安。
夏知義沒有說錯,他的觀點和講武堂眾多武將對西域的觀點是一致的。
夏知義看陛下的確認真看了奏疏,的確有重開西域的打算,不是說說鬧鬧,終於鬆了口氣,俯首說道:“陛下聖明!”
“歸班。”朱祁鈺揮了揮手,看著奉天殿上的群臣問道:“重開西域之事,有何諫言,現在細細道來,定策後,不再論。”
有人反對重開西域嗎?
有。
大有人在。
西域實在是太遠了,尤其是對現在定都北京的大明而言。
------題外話------
求月票,嗷嗚!!!!!嗷嗚!!!!!!!!嗷嗚!!!!!!!!昨天章節名出自《金瓶梅》哈哈哈!!!!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