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餉給夠,神仙幹碎。

就是大明軍的真實寫照。

但是大明朝廷真的是太窮了,其根本原因是大明始終沒有一套符合大明國情的、完善可執行的經濟稅賦體系,貧者越貧。

朱祁鈺並不是一個拜金教徒,更不是認為一切問題都是經濟問題,但是沒錢寸步難行,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朱祁鈺不求多,只求他活著的時候,持續不斷的完善大明的財經事務,為大明的未來增加一絲曙光。

“那麼朝廷如何幹涉大明的財經事務?”

“駕步司提出要修橋補路硬化路、疏浚水路、興修水利、官道驛路擴建等,這類的行業,都是勞動密集產業,那麼工部部議之後,拿出一個具體的以工代賑的法子,再廷議決定。”

“惜薪司以為應當嚴格保證勞動報酬,防止民間消費慾不足,導致需求不足,這一點很好,保障勞動報酬就是保證了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盤。”

“刑部、大理寺卿剛才提出想法,就是限制惡意競爭,朕以為這一點考慮的極為周全,適當的競爭有利於大明向商品經濟蛻變,但是過度的惡意競爭,只會造成產品過剩、利潤率降低、大環境惡化、壟斷等一系列的惡果。”

“戶部和通政司提出,擴大農莊法的規模,組建更多的農莊,以防止出現大規模的饑荒,這一點上,朕和於少保溝通之後,再做決定。”

“好了,這就是朕的辦法。”

朱祁鈺說完之後,合上了題本,看著群臣問道:“還有要補充的嗎?”

“陛下英明!”一陣山呼海喝。

朱祁鈺非常滿意的點了點頭,他很滿意現在的鹽鐵會議並沒有人舉著與民爭利的說辭,讓朝廷拒絕履行自己的本務,干預財經事務。

“散會。”朱祁鈺站起身來,結束了這次的鹽鐵會議。

諸多臣工趕緊站了起來,俯首齊喝道:“恭送陛下。”

朱祁鈺想到了與民爭利,就又想到了遠在撒馬爾罕的王復,這廝明明有大才,改過自新之後,居然不肯回朝!

人才,尤其是有賢能的人才,大明也缺的很!

第一次參加這等規格鹽鐵會議的景泰二年進士、翰林院翰林鄧順走出聚賢閣的時候,還有點懵,大雪紛飛在寒風之下,不斷的吹進了鄧順的脖子裡,如同一把把的銼刀。

但是這種寒冷和生疼,根本沒有今天參會的衝擊大,他深一腳淺一腳的向著翰林院而去,思考著自己在翰林院蹉跎這五年,到底做了些什麼。

鄧順在參會之前,堅定的反對大明陛下與朝廷與民爭利,簡直是…成何體統!朝廷威嚴何在?!

公然討論銅臭之物,皇帝陛下不覺得羞愧嗎!

但是參加完了鹽鐵會議之後,覺得“與民爭利”才是朝廷本務,因為與民爭利,才能因時而定製定規則,財經事務才能有序發展。

不與民爭利,是一種寬縱的失道。

鄧順有點眩暈的站定,兩種觀念的衝突,讓鄧順有些迷茫,他第一次反思,自己所學和別人灌輸給他的那些觀點,到底是否正確。

人一旦開始懷疑,就會開始思考,這是從是我到有我的改變,當然無法得到答案,就是一生無法改變,當身體力行的時候,是從有我到無我的改變。

“老師。”鄧順見到面前站著的男子,趕忙俯首行了一個弟子禮。

陳循站在講武堂門前一動不動,肩膀上堆積了一指頭深的雪,他看到了鄧順點頭說道:“免禮。”

陳循看出了鄧順的迷茫,略微有些失神的說道:“鄧順,若是你不知道是對是錯,那我告訴你,陛下是對的。”

“好了,我要去面聖了。”

陳循拍了拍鄧順的肩膀,向著聚賢閣而去。

“謝老師教誨。”鄧順躬身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