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羅馬皇帝失去了忠誠於羅馬的子民(第2/4頁)
章節報錯
在敵人湧入內城的時候,站在君士坦丁城牆(內城牆)之下的君士坦丁十一世,脫掉了自己的紫袍,拖著那把跟隨他戰鬥了半生的闊劍,向著如同潮水般用來的敵人,發起了孤獨的衝鋒,發出了最後的吶喊之聲。
那時的君士坦丁十一世,那聲怒吼,大約是想呼喊羅馬千餘年來的英烈,為他壯行。
這是何等的勇氣?
朱祁鈺首先拿出了一個議題說道:“毫無疑問,君士坦丁十一世並不是昏君,但是他真的是亡國之君。”
“在他最後衝鋒的時候,他的身邊為何只有他一人呢?忠誠於羅馬的羅馬人民呢?”
君士坦丁死的時候,是自己拽掉了紫袍,如同一個普通的戰士一樣衝向了敵軍。
崇禎吊死在煤山上的時候,至少還有三十多個宦官陪著,王承恩跟隨著他的主子,共赴黃泉。
君士坦丁十一世,是孤獨的。
“是什麼造成了羅馬人不願意生育,甚至搖身一變,把自己變成了蠻族?僅僅是稅賦嗎?”
“朕不以為如此,把一切問題歸咎於財經事務的問題,毫無疑問是一種極為愚蠢的做法。”
“雖然大部分的問題的確可以用財經事務去衡量。”
“但一個文明的衰亡,絕非財經事務四個字,可以一言而弊之。”
講武堂聚賢閣,聚集了一群人,這裡有六部尚書,有都察院諸多官員,有十二團營各團營的都督。
不是正式的大朝會,一次十分普通的大明大思辨之中的座談會。
于謙看了看其他人,知道自己必須第一個發言。
他看了看君士坦丁堡的堪輿圖說道:“君堡的地形是極容易防守的,整體呈三角形,一旦在北側的金角灣設立的船障,敵人就只能從一個方向進攻,那就是狄奧西多城牆。”
“過分信賴金角灣船障的作用,是君堡攻防戰之中的第一個失誤。”
旱地行舟,的確是一個天才的主意,是改變戰局的關鍵手段,可是完全倚重於金角灣,是君堡君臣的失誤。
大明京師保衛戰之中,于謙、石亨、範廣、孫鏜等人是帶著二十二萬新軍,出城作戰。
將勝負的關鍵,交給地形、城池,都是一種錯誤的決定。
“如果做的好一點的話,君堡完全是可以守得住的,可惜,盛名之下的朱斯蒂,沒有守住。”
“其主要原因並非朱斯蒂愚蠢,或者名不副實,而是因為他的兵力實在是有限,經過了一年的籌備,最後僅僅湊出了八千人的軍隊,其中八百人是朱斯蒂帶來的義軍,而這些義軍是守城的精銳。”
“這麼點人,填在四十餘里的南側城牆都不夠用,又如何去防守金角灣呢?”
于謙的這番話,並不是把君堡的陷落,歸咎於朱斯蒂君臣,這對兒君臣,毫無疑問都是勇者。
而是因為守城的力量太過於弱小了。
人呢?
羅馬的皇帝找不到忠誠於羅馬的人民。
最終羅馬皇帝和羅馬這個名字,一起變成了歷史的符號和一段唏噓的過往。
朱祁鈺主持了會議,于謙在充分領會了聖意之後,確定了會議的主旨和方向。
討論人本論的重要性。
人,才是決定一切的一切,而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