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飛梭(第1/4頁)
章節報錯
二十萬裡的水路疏浚,和三十萬裡的官道道路硬化,並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它是一個民生問題。
廷議進行了將近一個時辰,四萬裡的長江主幹道的水路疏浚的決議被透過。
但是道路硬化只是透過了石景廠到煤市口,以及德勝門到大明皇陵這兩條道路硬化。
具體的成本,還需要到兩條道路修建完成,才能決定。
貴是一方面,生產不出那麼多的水石灰,是第二方面。
朱祁鈺揉著略微腫脹的腦闊,離開了文華殿,向著講武堂而去。
道路硬化,成本太高了,但是大明的確有非常普遍的道路硬化的需求。
朱祁鈺的目光看向了手邊的一本書,是元人王禎寫的《農書》,在農書中記載著一種紡車,名叫水轉大紡車。
這種水轉大紡車,有32個紡錘,每車日產量100斤。
如果使用手搖單錠紡車,一天能紡棉紗三到五兩,使用腳踏紡車三錠也只有七八兩,紡麻五錠也不過二斤。
這種名為水轉大紡車的出現,讓松江府成為了大明的紡織中心。
棉花從地裡採摘之後,透過軋車去籽,就是汪皇后在泰安宮所做,朱祁鈺還全程看了棉花從脫籽成絮的過程,這一步叫做擀。
等到棉花去籽之後,再用四尺長的長弓彈棉花,將棉絮彈的鬆軟,大明最早期是一種一尺長的短弓,現在使用了四尺長的長弓,這一步叫做彈。
隨後便是用到了這種水轉大紡車。
大明的紡車一共有幾種,第一種是手搖單錠紡車,第二種是三錠腳踏紡車或者四錠腳踏紡車,這一步叫紡。
最後一步自然是將棉線織布。
擀、彈、紡、織,是紡織的四大步驟。
朱祁鈺看王禎農書的原因是他要給李賢和李賓言斷案。
這倆人在南衙吵了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一人一道奏疏,送到了京師。
兩個人的爭吵是關於畸零女戶的安置。
六個博愛鄉已經統計結束,大約有六萬餘人。
李賢、楊翰等人把博愛鄉的耆老給抓了,那麼這些女子的生機應該如何入維持呢?
自然是紡織業。
李賓言請旨在松江府設定棉紡織造局,專門從事棉布製造,而且拿出了一整套的松江府織造局的方案來。
需要將近一萬臺的軋車、兩萬把四尺長的長弓、三萬臺的腳踩四錠紡車、三千臺的水轉大紡車、五千臺小型織機。
李賓言的意圖非常明顯,當松江府織造局投產之後,至少要掌控松江府過三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松江府的棉紡織產業非常的發達,其棉花的種植規模在經過幾代人的擴充套件之後,官、民、軍、灶等,墾田幾近二百萬多畝,大半種棉,這是自明初之後屯田所得。
松江府如此發達的棉紡產業,並沒有給松江府的百姓帶來任何的好處,其歸根到底,棉農都是散戶。
種植木棉的農戶是零零散散;
松江府多雨,這老天爺稍微變點臉色,棉花就會爛到地裡;
軋車稀缺,採用最原始的手工去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