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第3/4頁)
章節報錯
他現在終於知道,胡濙為什麼那麼喜歡跟人辯經了。
因為胡濙總是在贏,而且只要陛下不對胡濙產生不滿,要他致仕,胡濙幾乎可以一直贏下去。
這辯經有了必勝的把握之後,趾高氣昂的來踢館,當著面他們一群人的面,罵的他方為民狗屁不是,然後再得意洋洋的離開,最後再留下一個不屑的笑容。
原來是是這麼舒爽的一件事。
許敦顯然是個俗人。
但是許敦卻是明白,這不僅僅是他贏了,也是陛下贏了,又一次證明了,陛下才是對的。
總是對的,永遠正確,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噩夢。
無論是李賓言、李賢、朱瞻墡、羅炳忠、徐有貞、胡濙等等朝臣,他們做的事,無不和陛下休慼相關。
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方為君也。
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時候,各家各派,除少數的人,幾乎都把君主制度,作為當然的理論,聖君必然出現的前提來思辨。
有一個學說幾乎人人喊打,最後連文字都沒留下,只留下了隻言片語,活在別人的典故之中。
那就是楊朱,其思想核心已經不可考究,但是從其他典籍中有隻言片語的三個主旨。
貴己、重(zhong)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墨子首席大弟子,儒門知名叛徒、宋國的守護者禽滑釐(li)曾經遇到過楊朱。
禽滑釐就問楊朱: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幹不幹?
楊朱訕笑的回道: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禽滑釐再問:假如,就是假定,你拔不拔?
楊朱沉默不語。
這段論戰,被孟子得知後,孟子狂笑不已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而後楊朱說,只剩下一個成語,一毛不拔。
儒墨,生死大敵。
儒家罵墨家乃是禽獸、賤人,墨家罵儒家虛偽,矯情,專門寫了一片《非儒》,痛罵儒家道貌岸然。
儒墨之間,彼此罵戰不斷。
但是在給楊朱拆臺這件事上,卻是出奇的一致。
墨家講究人人愛我,我愛人人,楊朱的貴己、人人不損一毫跟墨家那是絕對的對立面。
儒家講究王道樂土,楊朱的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強調的完全的個人的利益,國家喪亂與己無關,從而必然導致楊朱學說的大同世界裡,沒有君主。
王道樂土之中,王道是首要前提,你這沒有君主,還如何王道?
無君論,被諸子百家群起而攻之。
諸子百家,幾乎一致認為君主,在國家治亂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即便是無為而治、無何有之鄉、至德之世的道學,也講究法效自然,聖人至德,洞悉天下至理。
許敦在離開國子監的時候,看了一眼依舊忿忿不平的方為民。
這一眼意味深長。
是因為許敦發現,其實鳳陽詩社的十四位筆正、蘇平、蘇正他們多少都沾了點楊朱學說的味道,貴己、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