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達則兼濟天下的快樂(第2/3頁)
章節報錯
種地並不是一個回報很豐厚的事兒,無論是夏收還是秋收,都是搶收。
一旦天象有變,夏收大雨,秋收霜降,晚收一天,一年就白忙活了。
糧食爛在地裡,是什麼感覺?
徐有貞經歷了一次,那種感覺就是揪心。
就如同有個人把他的心攥住,用力的攥了一下!
如果曆法不準確,會導致這種天災變成人禍,億兆百姓種地,卻是一年的收成利潤全無,如何不揪心?
好在徐有貞學會了陛下的絕學,料敵從寬。
一旦開始搶收,男女老少齊上陣,爭取在天變之前,把糧食收進糧庫之中。
學會了陛下的料敵從寬,就不會反對陛下。
學不會陛下的料敵從寬,和陛下鬥,必輸無疑。
這是個邏輯怪圈。
徐有貞是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他是南人,不耐寒,所以一到冬天,臉頰就凍得通紅,因為忙不修邊幅,所以看起來有點邋遢。
埃萊娜的神情極為怪異,她面前的這是個封疆大吏,是皇明六世皇帝親自派出的行省總督。
但是這個人和她見到的普通大明百姓,幾乎沒什麼區別,衣服並不昂貴,也不是綾羅綢緞。
但是埃萊娜卻感覺徐有貞有一種奇怪的氣質。
眼神裡都是精明,說話做事十分的利索,即便是衣服略顯寒酸,但是這個人,一點都不寒酸。
尼古勞茲只能感慨,他們羅馬沒有這樣式的官員。
事實上,大明在之前,這樣的官員其實也不多。
但是大明的敘事角度和執政理念,發生了調整,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大思維,是精神核心,是基於社稷為重,君為輕而來。
一切的執政理念,皆源於這八個字。
尼古勞茲已經不止一次收到這樣的警告,大明不是不歡迎使臣,但是使臣不法,會下地獄。
大明優先原則,是另外一種敘事。
尼古勞茲趕忙說道:“我們遠來,是帶來了友誼,帶來了交流,並不打算冒犯大明的律法,讓兩國交惡,不是我們的目的。”
“如果我的國家尚在的話。”
尼古勞茲對君士坦丁堡的前途是悲觀的,他不知道他們離開,還能撐多久。
通使翻譯了尼古勞茲的話,徐有貞頻頻點頭說道:“靖安省內的野獸匪患都已經平定,官道驛路都是平整過的。”
尼古勞茲從口袋裡拿出一物,頗為不捨的說道:“貴國的遠征軍,完全沒有巡撫這般氣度,他們強行索取了我們所有的錢財。”
“我這次帶來了許多的書籍,並沒有攜帶貨物,事實上,我們也沒有貨物可以攜帶了。”
“請問這個,可不可以換一些大明的貨幣?”
尼古勞茲這些使臣和其他蠻夷之國的使臣,給徐有貞的感覺完全不同。
第一大秦國的使臣很是坦誠,他們不吝討論自己的國家的滅亡,也不羞於啟齒。
第二大秦國的使臣並不市儈,會以物換錢,而不是胡攪蠻纏。
這是兩個最大的不同。
尼古勞茲拿出的是一枚戒指,上面有一個古怪的符號“?”,這枚戒指是全金製成的。
“這是兩百年前,聖主米海爾八世賜予先祖的戒指,叫做凱樂,這個符號,它通常用在軍旗之上,代表著:憑此,必勝!”尼古勞茲頗為不捨的說道。
羅馬的軍旗叫做拉布蘭旗,上面會銘刻這個符號,代表著必勝的信心。
尼古勞茲繼續說道:“它很珍貴,在羅馬也沒有多少枚,聖主米海爾八世也僅僅賜下了五枚這樣的戒指,還有幾枚遺失了。”
文物講述的是關於文明的故事。
這個符號是君士坦丁一世的軍旗。
那天晚上天空的星星,拼出了這個符號,軍士們都很惶恐,當時作戰在即,為了鼓舞人心,君士坦丁一世,將這個符號刻了下來,代表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