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有些迷茫的說道:“孤明白了道理,但是吧,孤沒什麼膽量去做。”

“到了貴陽府,孤也是窩在這府邸裡,哪都不敢去。”

羅炳忠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笑著說道:“殿下何故妄自菲薄呢?殿下啊,這世間有很多人都是如此,明明懂很多道理,卻是過不好這一生。”

“知行合一,知道了道理和能做到,中間可是有一道鴻溝,那可是太難了,殿下不必掛懷。”

“只要殿下還在貴陽府裡坐著,對我大明就是大好事一樁。”

具體的事物不用朱瞻墡去忙活,自然有羅炳忠、楊俊、王寅等人忙碌,比如疏浚烏江、開發六枝煤山、溝通雲南滇銅等等,都是他們具體在做。

朱瞻墡只要坐在貴陽府裡,落下印璽,就幫了他們的大忙了。

朱瞻墡的奏疏寫好之後送於京師,若非加急奏疏大約需要七十天的時間才能入京,可想而知,貴州有多麼的遙遠了。

一些的緊急情況,若非朱瞻墡落印,誰人敢做?

所以,羅炳忠沒有瞧不起朱瞻墡的意思。

朱瞻墡嘆息的說道:“可是孤連言行合一都做不到,明明說了,事到臨頭懊悔遲,這不是無信之人嗎?”

羅炳忠滿是奇怪的問道:“殿下這不是來到貴陽了嗎?這哪裡是言而無信呢?這不就是言行合一嗎?”

朱瞻墡眉頭緊皺:“孤這是言行合一嗎?孤明明懊惱無比,是情勢所迫,不得不來。”

回不去了,才不得不到貴陽來,這算是言行合一嗎?

羅炳忠滿是笑意的問道:“咱們在哪兒?”

“貴陽府啊!”朱瞻墡回答道。

羅炳忠笑呵呵的說道:“所以咱們還是來了啊!這不就是結果嗎?無論是怕,還是不怕,我們都到地方了。”

“難道像空談之輩那般,整日裡把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掛在嘴邊,卻是空談謬論,不做一事,坐而論道嗎?”

“明明德至精至一,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方為入世之道。”

弔書袋的羅炳忠。

明明德至精至一,乃是朱熹在註解《大學章句》中的一句話:「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也。」

明明德,乃是儒家三綱之一,謂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明明德的意思是,彰顯善良光明的德行。

朱熹的註解意思是,有了方向之後,到達了至精至一的地步之後,就不要動了,就會明白天理,沒有一點私慾了。

斷私慾,是慎獨學問的核心內容。

心學講究什麼?

心學講究的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脫離事物講明明德就是瞎扯淡,這是心學的核心理念。

心學和理學,都是儒家,都講明明德,但是這個講法又有不同。

心學講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甭管處於什麼心態,是否處於至善的境界,那都先走出去之後,再談道理。

朱瞻墡嘆息的說道:“你這麼懂,你為什麼沒考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