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自然知道于謙要說什麼,搖頭說道:“那方硯,是真的。”

“那是內官購置,走了眼,買到了贗品啊。”于謙眉頭緊皺的說道:“東坡古硯,蘇東坡蘇軾,是宋神宗臣子,而宋神宗姓趙名頊,按照避諱之事,東坡古硯上,怎麼會有德比顓頊這樣四個字呢?”

顓頊是三皇五帝之一,德比顓頊,出現在任何古硯上,都不奇怪,唯獨不可能處下載乃東坡古硯上。

“德比顓頊,是朕讓人刻的。”朱祁鈺卻是負手而行,告訴了于謙實情。

古硯是真品,那行字則是新刻上去的。

于謙這才恍然大悟,這才是陛下的萬壽節賀禮。他趕忙俯首說道:“陛下英明。”

于謙開始還奇怪,為何陛下送一方古硯還神秘兮兮?

但是這時他才完全明白了,這古硯送的到底是何物。

這不難理解,古硯新字,是有寓意的。

如果說這皇帝位是古老的,那行字是新的,就是陛下這個皇帝,是既定事實了,太后不要太過於糾纏此事了。

連於謙都進宮獻禮了,這多大的面子啊!你要是不體面,那大家都別體面。

于謙為什麼進宮?

眼下農莊法,利益損害最大的就是勳戚。

這勳戚覺得自己委屈,好不容易侵佔的地,這就被皇帝以農莊法給收走了,他們自然是不樂意。

受了委屈,自然要找家長,那孫太后現在就是家長。

穩住了孫太后,勳戚們無法形成合力,才可以順利的在京畿推行農莊法。

孫太后雖然出身布衣,但是也做了這麼些年皇后、太后了,自然能看出來這物是真的,只有字是新的,所以才會說,德比顓頊,卻也是刻的極為周正。則

也算是當著群臣們,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當朝大學士們,誰不知道宋神宗叫什麼呢?

古硯新字,太后也認了,畢竟禮孫太后收了。

陛下是銳意進取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陛下並不是拿不起刀,只不過是眼下北伐才是大明的主要矛盾,黨爭一起,大明北伐之事,又何從談起呢?

于謙連連感慨的說道:“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陛下聖明。”

于謙這段話的意思是,兵器,是主殺伐的不祥之器,萬不得已才使用它,勝利了不自鳴得意,如果殺了人,還自以為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

凡是主殺伐,而對殺伐樂此不疲,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則寡助,則失天下。

這段話,也非儒家經典,乃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于謙講的道理和陳循講的道理,向來不太相同,大家都講仁恕之道。

陳循則老是說什麼敬天愛民、欽天命、法祖宗、正倫理、篤恩義、戒逸樂,這類修身之事,一套一套的唸經,念得朱祁鈺頭皮發麻。

勸仁恕,卻始終侷限於唸經的範圍,念來念去,連陳循自己都懶得信了。

于謙跟隨著陛下又說起了另外一事,俯首說道:“陛下,臣等竊聞,古者天子一後三夫人九嬪,所以廣儲嗣也。”

“今陛下仰承宗廟社稷之重,遠為萬世長久之圖,而內職未備,儲嗣未蕃,亦臣等日夜懸切者。”

于謙問的是選秀女的事兒,這件事朱祁鈺喊停了。

這禮部衙門有司,都是一臉懵,前線打仗和皇帝納妃,又有什麼關係呢?但是這種事,陛下說什麼自然是什麼。

眼下仗打完了,這選秀女之事,是不是可以繼續推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