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已經抓到,再羈押這麼多人在西門,顯然有些不合適了,徐以顯當場下令解除戒嚴,放人回家,但是卻又令錦衣衛外鬆內緊,繼續查探。

“徐先生,棉袍產自蘇松,路引上寫的是淮安人氏,不過他帶的這個紫砂壺卻是宜城產的,看裡面的茶垢應該是個老物件了,據王五說此人的口音也是蘇松一帶的,但是據客棧的掌櫃說,此人命人上菜時,說花生米有時候會說成生菇肉,所以末將認為,此人十有八九是宜城人,這次鼓動生員鬧事的吳昌時和周仲璉都是江南人氏,您說這裡面會不會有關聯。”

調查取證的事情辦起來很快,劉僑作為錦衣衛鎮撫順藤摸瓜,再結合大明門之事,很快就猜到了其中的關竅。

“嗯,此事休要張揚,你且隨本官入京向丞相稟奏此事,至於通州這邊,本官看那張彪就不錯,交給他負責吧。”

有了線索,徐以顯也不敢在通州耽擱,抬頭看了看天色,當下就做出了返回京師的決定,不過他們都沒發現在他們回京的同時,有個身著青色棉袍的中年漢子混在一群商賈之中,也出了通州北門,徑向西北而去。

此人正是尹興民的管家尹方,他是被今天這剝皮實草的場面嚇住了,不敢回京,左右這些年還賺了一點銀子,還不如回張家口老家享福去,至於在京師的妻小,只能等事情平息下來,再看看能不能接走了。

京師大明門。

“本帥是錦衣衛指揮使馬三德,奉丞相口諭,衝擊宮門,等同謀逆,限爾等三柱香的時間立即撤離,否則本帥手中的繡春刀可是要見血的。”

有了李興之的撐腰,馬三德顯然膽氣大了很多,親自帶著錦衣衛準備進行清場事宜。

五千餘原第四鎮和新四鎮中抽掉出來計程車卒穿著鮮紅的飛魚服,腰間別著繡春刀,手中舉著長矛和火繩槍,出現在了紫禁城周圍,他們在順天府差役的帶領下封鎖了通往大明門的所有要道。

順天知府陳祖苞調集了四百多衙役和書辦,手中敲著鑼鼓,沿著街道開始喊話,要參與鬧事的百姓速回家中。

錦衣衛大舉出動後,不少百姓察覺氣氛不對,看熱鬧是好,起鬨也非常有意思,可要為這個丟了小命或是被抓進大牢那可不值當,有眼力見的開始慢慢退後,然後順著進出的通道一溜小跑著往家中跑去。

“大都督,大明門可是我皇明威嚴之所在,若是動了刀兵,見了血,我大明的臉面還要不要了?”

距離大明門二里左右的德文樓下,工部尚書範景文和文華殿大學士李邦華聞得李興之調兵後,便急匆匆地尋摸了過來。

李興之冷笑道:“呵呵,大明的臉面?若是任由他們在宮門鬧事,大明天子的威嚴何在?天子都沒有臉面了,大明還有臉面?本相在外浴血廝殺,費盡心機才打下山海關和寧遠,可是再回朝之時,居然屢遭刺殺,諸位可別說京師學子鬧事和刺殺沒有關聯。”

“呃……!”

範景文和李邦華這才發現李興之居然是柱著柺杖,膝蓋兩側更是打了厚厚的夾板,用白布綁的嚴嚴實實。

“大都督,就算這兩件事有關聯,但行此事者能有幾人,給下官一刻鐘,老夫一定能把學子們勸回,若真有士子喪命,下官恐怕國家人心浮動啊。”

範景文和李邦華幾乎是哀求地看向李興之,他們知道就憑這折了腿,今天恐怕真要血染大明門了,但是他們想做最後一次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