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未央科技是一家小公司,面對的是國內的中小風投,這次投資案也不大,這種方式還有那麼一些作用。

如今,未央科技作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企業,無數道目光都在關注著。

未央科技的各種專案,公司各方面的價值,早就被最專業的人士一一研究過了。

創始人吹個牛、煽個情、做個演講,暢想一下未來的偉大前景,就想忽悠住全球這麼多精英人士,太難了。

根本不可能,林睿也做不來。

更別說面對的是全球頂級風投,不是國內的中小風投,人家根本不吃這一套,林睿也沒打算這麼做。

他想以另一種方式,增加未央科技的估值,還要讓這些風投心甘情願。

林睿腦子飛速運轉,抓住自己不差錢,錢還會越來越多這個思路,開始了頭腦風暴。

過了好大一會,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方法被他想了出來。

風投為什麼表現這麼謹慎,不敢大幅增加估值,因為估值越高,他需要掏的錢就越多,冒的風險就越大。

所謂風投,就是冒著風險進行投資。

風投界也有很多流傳已久的說法,比如,投十家創業公司,頂多只有一家能活下來。

就像軟銀,從上世紀到如今,在中國已經投資了一百多家網際網路公司,但只有阿里幾家活到了今天,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投資都打水漂了。

這就是風投需要冒的風險,雖然成功了會大賺一筆,但失敗才是常態。

未央科技投資基金也一樣,投資了這麼多創業公司,一年下來死掉一半,投入死掉的這些創業公司的錢,自然都打水漂。

未央科技的這次融資案同樣如此,雖然看起來未央科技現在發展的一路順利,未來有機會成為全球社交領域的巨頭。

但是,誰說的準呢?

如果哪天,忽然遇到了黑天鵝,未央科技不行了,或者經營不善,價值迅速下降,或者發展達不到預期。

這些風投自然就虧了,錢也就打水漂了。

這就是他們需要冒的風險。

古話說的好,高收益需要高風險。

風險越高的投資,他們期望的收益就越高。

因為,只有更高的收益,才能平衡掉他們在高風險中損失掉的那部分金錢。

就像前面舉的例子,投資十家創業公司,只有一家能夠活下來,那麼他們在前面九家虧的錢,和公司的利潤,就要從這最後一家身上賺回來。

好在,未央科技發展穩定,他們投資所冒的風險比較小,所以,才能一下子給出這麼高的估值。

如果未央科技有幾家非常厲害的競爭對手,隨時都可能死掉,那麼估值可能砍掉一大半。

這些風投冒的風險越大,就越需要用更低的估值,產生更多的收益,來攤平他們的風險成本。

綜上所述,林睿漸漸得出一個結論,同樣一家公司,風險越高,估值越低;風險越低,估值越高。

投資未央科技,雖然風險不算大,但這些風投機構也冒了一定的風險。

想要增加未央科技的估值,剔除風投所要承擔的風險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