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達成(第2/3頁)
章節報錯
微銀為了吸納阿里股票,總共花費了八十多億港元,其中只有20億港元是微銀的自有資金,剩下的六十多億港元都是券方墊資,換成美元,價值近8億。
星空科技集團這次投資阿里,拿出的不僅僅只有24億美元,還要償還8億美元的槓桿,總共需要32億美元的資金。
這麼大一筆錢,星空科技集團自然不可能一下子拿出來,公司也沒有這麼多現金。
採用的自然還是老方法,以阿里的股權為抵押,在銀行貸款,進行槓桿收購。
在趙言的規劃中,這次對阿里投資的32億美元資金。星空科技集團只需出資8億美元,剩下的24億美金,採用金融槓桿的方式,從幾大銀行進行貸款。
公司前期採用的也是這種方式,並且已經和銀行進行接觸。
但是,雖然有星空科技集團出資8億美元,剩下的24億美元仍然不是小數目,幾家銀行對此都很謹慎。
根據趙言的說法,這次貸款達成不難,但流程會很長,銀行會進行一兩個月、甚至幾個月的風控調查,資金才能批下來。
但林睿可等不了那麼長時間,既然銀行不放心,那就增加星空科技的出資額,讓銀行放心。
於是,這次投資案,星空科技集團一次拿出了12億美元現金,資金缺口只剩20億美元,大大降低了槓桿率。
有12億美元的資金打底,銀行的風險被降到最低,林睿的這番動作剛使出,銀行那邊的風控瞬間就透過了。
隨後,星海科技集團以阿里集團1 8.1%的股權做抵押,輕輕鬆鬆從工行、建行、中原銀行手裡拿到20億美元的貸款。
這次收購阿里股權的行動,總算達成了。
只是可憐了星空科技集團,被抽走了76億現金,賬上只剩下二十多億。
不過,林睿相信,等過兩年阿里上市,他一定會獲得一個滿意的回報。
……
腦子裡想著資金的事,怎麼才能獲得更多的系統獎勵?
忽然記起1月份,系統改變了年終獎的獎勵方式。
以未央科技年總營收的4%為基礎,進行了62倍的獎勵,一下子獎勵了兩百多億。
如果這樣的獎勵多點就好了。
可惜,這種獎勵有限制,只是針對科技類行業,科技含量越高,獎勵的越多。
像房地產、商品零售資等…金流比較大的行業,系統只會按照總營收的千分之一~1%進行獎勵,發展的再厲害,不是科技類公司,也突破不了1%大關。
不然的話,這倒是個刷獎勵的好辦法。
想到這裡,忽然心中一動,零售行業不在獎勵範圍內,但像阿里,京東這類電商呢!
應該算是科技公司吧!
這類企業能不能突破1%的限制。
想到這裡,他眼前就是一亮,如果可以,這絕對是個獲得系統獎勵的好辦法。
隨後林睿開始詢問系統。
系統:電商行業屬於科技類公司,不在限制範圍內,可以突破1%的限制。
系統提示:由於電商行業以零售為主,資金流較大,會降低系統評價。系統獎勵能突破1%的限制,但相比其他型別的科技類企業,獎勵增長難度更大。
看到系統回覆,林睿的心徹底放了下來,難度大不怕,只要能突破了1%的限制,就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而且,根據系統新的年終獎獎勵方式,營收越高,科技含量也高,獎勵就越多。
科技含量林睿沒辦法,需要慢慢發展,營收倒是有許多可操作的空間。
如何拉高公司的營收,相比阿里模式,林睿更傾向於亞馬遜模式。
阿里是一個平臺,他自己不賣東西,只在其中抽成,收取廣告營銷費用,嗯,平臺上的數銷售資料,並不算它的營收。
亞馬遜自己賣東西,所賣的商品都算是他自己的營收。
兩相對比,一個只在其中抽成,收取廣告營銷費用,一個直接自己賣東西。
阿里的營收比亞馬遜的更具含金量,但亞馬遜的營收絕對碾壓阿里。
兩者的商業模式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