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傳出,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晶片生產的龍頭企業,一直都是國家的重點扶持物件,在國內有極大的影響力。

自從00年成立以來,在張汝京博士的帶領下,用了短短四五年時間,就把中芯國際打造成全球第三大晶片代工巨頭。

排名超過三星半導體。

可惜,風投正盛的中芯國際,讓臺積電感受到威脅,開始瘋狂打壓。

曾在臺積電任職的張汝京,最後更是被迫離職。直到中芯國際對臺積電再也沒有威脅,這才收手。

近年來,也有不少國資和民資入場,但金額都不高,多的也就二三十億人民幣,對中芯國際的發展,並沒有做出太大的推動作用。

林睿看到這方面的資料,很為當時的中芯國際和張汝京感到可惜。

要知道,04、05年發展最快的時候,張汝京私下稱: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差距只有一兩年,甚至他只要9個月就能趕上新竹那個老大哥,並預計90nm的工藝將超過臺積電。

但是,多少年過去了,現在的中芯國際還在玩90nm,自從張汝京離職,中芯國際原地踏步了多久。

想想確實很可惜,當年為了創辦中芯國際,張汝京也可謂付出全部心血。

當年,中芯國際建廠,為了躲避美國的制裁和限制,只能繞彎子從歐洲轉運。

張汝京依靠自己在新加坡建過廠的人脈關係,聯絡到了擁有0.18微米的製造技術和裝置特許半導體公司,同意將多出的大概80臺裝置轉賣給中國,同時把0.18微米的工藝技術和相關IP也轉給了中芯國際。

隨後,張汝京帶著中芯國際,9年裡建成了9座工廠,上海4座廠,北京2座,深圳1座,成都1座,還收購了摩托羅拉在天津一個8英寸工廠。

在收購摩托羅拉在天津工廠時,由於材料鍺矽,美國擔心中芯國際會造晶片用於軍事,一直不給裝置使用許可。

張汝京跑了美國四個部門,親自向美國國防部負責人承諾:不做武器、不做軍事用途。又加上張汝京和母親都是基督教徒,透過五大教會的力量擔保,美國才透過了0.18微米和0.13微米的技術許可。

除了美國,日本的技術、裝置、材料也受到限制。

張汝京又不得不到東京親自拜訪了原東芝半導體總經理川西剛,和東芝銷售部總經理川端章夫。川西剛剛好是臺灣世大半導體的董事長。

這兩位朋友又帶著張汝京去拜訪日本產經省出口部的負責人,才拿到了許可。

歐洲也一樣,為了買荷蘭ASML公司的光刻機,張汝京前後跑了3次。

中芯從0.18微米到0.13微米,再到90奈米、65奈米、45奈米、28奈米,都要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申請技術許可。

有人會問不引進別人的行不行?答案是不行,相關的技術方案人家已經研發並申請專利,起步晚的中芯國際只能先購買別人的技術。

而且,多年來中芯國際一直表示中芯堅守承諾,不生產武器用晶片。後來中國研發的一個新型導彈,技術非常先進,美國立馬派人到中芯國際的成都工廠進行排查,好在無事發生。

由此,也能看出限制之嚴。

好在,除了張汝京在世界各地積累的產業資源之外,他的基督徒的身份也幫了大忙,不管是融資還是技術裝置許可,都有不少方便。

更重要的是,中芯國際的特殊性。張汝京不是大陸人,中芯國際的股東是全球資本,有大陸的,有臺灣的,有美國的,有新加坡的。

不算純正的中國國企,反而給晶片生產提供了很大便利。也正因為這樣,美國才沒有大規模製裁,給了中芯國際發展的機會。

中芯國際發展最順暢,是成立的前5年,擴張所向披靡。

2003年,中芯國際產能達到了每月6萬片,累計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2004年的銷售額,就和如今的2012年持平。其大部分訂單,都來自海外知名的晶片公司,如IBM、東芝、高通、博通……

張汝京的策略比較激進,中芯國際大力擴張,到處建廠,業務主攻海外,也引起了美國、中國臺灣當局、臺積電的打壓。

這其中不僅有政治原因,也有商業上的原因。

2002年,臺灣政府便以CSB未經相關部門許可去上海投資為由,命令張汝京在6個月之內從大陸撤資,還罰了張汝京500萬臺幣。

北京12寸廠建廠後又罰了500萬臺幣。收購天津摩托羅拉晶片廠之後又罰500萬臺幣,聲稱一直要罰到他撤資為止。

畢竟全家都在大陸,張汝京當然不為所動,臺當局便取消了張汝京臺籍身份,限制10年內不得踏入臺灣,幫張汝京融資的臺灣公司和臺商也受到牽連。

罰的罰,撤資的撤資,事情才平息了一段時間。

臺灣當局打壓了一波之後,2003年8月,中芯國際正準備上市,臺積電陸續向美國多個地區法院,以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