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千億產業叢集(第1/3頁)
章節報錯
這天上午,林睿得到訊息,中芯國際定向增發,增資擴股四十億美元的事情,正式透過了紐交所批准。
從二月份董事會透過決議,一兩個月的功夫便透過了稽核。不得不說,相比大A股,效率不是一般的高。
當然,準備充足也是主要原因,不但各大股東都達成了一致,增資擴股需要的四十億美金,也早就籌集完成。
這也是透過稽核這麼迅速的原因之一。
這次,增資擴股的四十億美金,單單星空科技集團就獨佔了三十億。
當然,星控科技集團外匯賬戶上雖然有這麼多資金,自然不可能全額出資,還是按老規矩。
星空科技集團拿出十億美元,剩下的二十億美元走銀行貸款。
這麼一番操作之後,加上前些天撥出十億美元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星空科技集團外匯賬戶餘額只剩下二十五億美元。
不過,人民幣賬戶資金仍然充足。
訊息公佈,又是引起一番熱度。
這件事在國內早就人盡皆知,熱度過後,再次沉寂下來。
但明面上沉寂下來,私下裡卻不一樣。
隨著四十億美元的資金到賬,已經徹底理順中芯國際的張汝京和梁孟松,看著公司賬戶上高達六十億美元的現金,雄心壯志被徹底激發出來。
特別是張汝京,本就是性情中人,做事比較激進,梁孟松也是有大志向的人。兩位晶片製造行業的世界級大牛,相互一合計,頓時心心相惜,達成了一致。
&n晶圓廠建廠計劃。
至於年前那筆二十多億美元的建廠計劃,則被他們終止了。
按照兩人的說法,現在世界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已經推進到14nm,再建造56nm奈米工藝的晶圓廠,從事中低端晶片的代工業務,不但對不起中芯國際國內晶片代工龍頭的地位,也是對資金極大的浪費。
&n工藝,中芯國際不但人才和技術儲備不足,面對西方的技術封鎖,最先進的光刻機,也很難買到。
退而求其次,直接上馬目前世界主流的二十八奈米晶片製造技術,則不失為一個極好的選擇。
&n晶片的製造技術,是最尖端、最核心的,由於代工價格昂貴,市場規模並不大。
二十八奈米工藝,仍然稱得上晶片領域的先進製造工藝,未來幾年內,仍是主流。
中芯國際捨棄五十六奈米工藝,直接推進到二十八奈米工藝,是目前情況下的最佳選擇。
不過,面對一次性過百億美元的投資,林睿也不免有些吃驚。建一個晶圓廠而已,即便是28奈米工藝的,過百億美元的投資也有些誇張了吧!
中芯國際成立十幾年來,所有的投資額加在一塊也不到百億美元。
不過,張汝京和梁孟松兩人自有他們的道理。
以前,中芯國際建廠比較分散,總共不到十個晶圓廠,竟然分佈在魔都、帝都、天津、蓉城…四五座城市。
本來各自的規模就不大了,在分散各地,天各一方,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不說,產業鏈也被拆分的七七八八,無法形成合力。
這也是中芯國際成立這麼多年來,比較大的缺點之一。
張汝京重新掌舵中芯國際後,自然不會再犯以前的錯誤,打算把投資集中一地,集中各種資源與資金,打造一個完整的晶片生產製造產業鏈。
這百億美元看似不少,但想要打造一個超大規模的二十八奈米晶圓廠,並形成產業鏈,其實並不誇張。
經過兩人的一番訴說,林睿也慢慢認可了他們的計劃,由吃驚漸漸轉變為支援。
中芯國際既然交給兩人掌舵,自然要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發揮空間。
張汝京兩人得到林睿的肯定後,心裡頗為高興,雖然他們一個是董事長,一個是CEO,但面對這種集全公司之力,超百億美元的天額投資,也只有建議權,沒有拍板權。
如今獲得林睿這位控股股東的肯定,事情便成了八成,哪能不高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