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

比武大會,此時已經進入到了比賽的最後階段,此時場上還剩下三個參賽選手。雖說是三個人,但是局面倒是一個二打一的情況。莫迪,這個機會主義者,因為之前的做法,遭到了其他兩個參賽選手的鄙視,而現在,自然而然他也就成為了其他兩個人的圍攻物件。當然,這一切莫迪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莫迪和其他人不一樣,他是一門心思想要留到最後的,他雖說知道陸垚是會選擇出五個人進入到最後的名單當中,但是他並不知道陸垚的評判標準是什麼樣的。透過之前的觀察,他覺得黎成和富紹隆是一定可以進入到最後的名單當中的,這二位,不單單是武功好,而且淘汰掉的參賽者數量也很多。而自己呢,武功底子薄弱,就只能拼命的留到後期,爭取一直留在場上,儘可能多的淘汰其他選手,這樣才更有機會成為那五個人當中的一個。

而現在,局勢已經開始朝著莫迪期待的方向發展了,此時他的對手只剩下了兩個人而已。只要擊敗這兩個,自己就能成為最後的優勝者,所謂發家致富,改變命運,就是這個時候了。

想通了這些,莫迪也是深吸一口氣,擺開架勢,看樣子這個時候的他也是想真刀真槍的和這二人較量一下。

“居然是七十二把擒拿技法。”看到場上莫迪的架勢,場下觀戰的富紹隆卻是如此說道。

一旁的黎成看著場上的莫迪,說道:“本來以為,他其實並不怎麼會功夫,但是現在看來,即便是學藝不精,但是也是會些功夫的。”

徐方說道:“參加這次比賽的人,都是有些功夫在身上的,只不過有高低之分。這莫迪雖說從比賽開始以來到現在,用的手段不算光明磊落,但是既然他能夠存活到現在,一定有他的優勢,現在場上只剩下三個參賽者,即便是莫迪,也是要????????????????展現自己真功夫的。”

富紹隆之所以一眼能夠看出莫迪的功夫,是因為他所練習的太祖長拳中,有七十二把擒拿技法的記載。只不過富紹隆對於擒拿的功法並不怎麼感興趣,所以並沒有怎麼練習,不過看樣子,莫迪是專門研究過這七十二把擒拿法的。

七十二把擒拿是太祖拳體系裡,招法變化最多,最具實戰性的一套擒拿功法,七十二把擒拿講究因敵制變,一招制敵。

七十二把擒拿為徒手搏擊之妙法,其徒手搏鬥不是靠蠻力、拙力,而是憑藉睿智與完美的技術相結合,擒拿招法主要有刁、拿、鎖、扣、扳、點、纏、切、擰、挫、旋、卷、封、閉。臨戰時仔細觀察敵情,因敵制變,合理安排戰略戰術。擒拿技法一旦出手就要做到準、快、穩、狠,透過準確的技擊方法快速制服對手。

七十二把擒拿講究以靜制動、一招制敵,在戰略上智取為主,不可力抵,動必有據,有理有節,切忌妄動,盲動,其中尤以空手奪利刃為妙,有奪棍、奪匕首、奪刀、奪斧、奪劍等實戰招法,且各招法變化多端,不拘泥於形式,完全依據實戰經驗而來。

莫迪站定後,超前衝去,隨後隨機選取了那二位參賽者中的一位發動了進攻。

然而,對方面對莫迪的進攻,卻顯得不慌不忙,見招拆招。

臺上的陸垚見到這種情況,他看向了另外一個參賽者,那位此時並沒有選擇和莫迪交手,而是伺機而動,準備從莫迪的側面發動襲擊。顯然,這應該是這二位商量好之後做出的決定。陸垚清楚,這二位一定是在交流過各自的功夫水平,再針對莫迪,制定了一些圍攻的策略。而此時應對莫迪進攻的,只有一位,這就說明,他對自己的武功有絕對的自信,而另外一個,就成了伺機而動的夾攻者。這也就說明,這剩下兩個參賽者當中, 功夫更高的人,就是此時面對莫迪進攻的人。

“看來,這個人應該就是最後會留下來的人。”陸垚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看出了那人的功法,乃是唐手拳。

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此拳在江漢平原已流傳三百餘年,盛行於湖北天門、京山民間。現如今,唐手拳主要流傳於天門、京山、武漢、仙桃、潛江、蘇州、太倉等地。另據我國及日本的史料記載,唐手拳曾遠渡重洋,傳到日本,受到當時的日本人民的喜愛。唐手拳注重實用,善用掌法,對日本武道產生過巨大影響。唐手拳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是中華武術文化的一朵奇葩。

唐手拳非常霸氣,講究快速乾脆,要求一擊必殺,是一門技擊性很強的古老武技。唐手拳結構緊湊,演練起來脆快剛猛,跺腳發音,節奏分明,氣勢磅礴,令人賞心悅目。

唐手拳是一種比較原始且偏重實用的拳法。唐手的技術包括踢打摔拿諸技,但主要以掌法為主,擒拿見長,腿法暗藏,拳法肘法輔助攻擊,其中手的動作最為突出。唐手拳講究“擒拿封逼,吞吐浮沉”八法,注重“三尖六合”,動作快速,以掌法為主,擒拿見長,打中帶拿。強調“有力當頭上,無力踩兩旁;借力打力,避實擊虛”。發力時,伴隨震腳並同時發內音催力。

唐手拳行拳的特徵是穩、巧、合、快、猛、毒。其特點則是罩過頭,迷下膝,橫直不離五寸,玄襠滾肩。而騰、挪、閃、展、精、徹、風、準、刁、扶、掠、砍、劈、壓、滾、迷十六字,則為唐手拳之技法。唐手拳實戰格鬥時極為看重心理、招法、速度、力量、硬度、耐力和戰術等七大要素的緊密結合。

唐手拳擒拿手法比較多,從套路風格上講求八字要訣,即“騰、挪、閃、展、驚、徹、風、準”。所謂“騰”者,身體移動距離較大;“挪”者,身體移動距離較小;“閃”者,身體向兩旁跨閃;“展”者,舒展施展,張開之意;“驚”者,動靜大,使其驚駭,惶惑失措;“徹”者,發力透徹,脆快剛勁;“風”者,形容速度快;“準”者,力點準確,出手到位。唐手拳強調“有力當頭上,無力踩兩旁;借力打力,避實擊虛”。整個套路讓人看起來身形反覆,動作多變,目不暇接。

唐手拳具有代表性的招法動作就是“玄襠滾肩”。只要一看到某人練拳有滾肩的動作,有玄襠的動作,人們馬上就會說那是唐手拳。滾肩的意義有兩種,其一,滾肩能增大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增強肩關節的韌性,抖腕抓手,懸襠擰腰,動作一氣呵成。久而久之,就能使上下肢的動作高度協調。其二,滾肩的實用方法比較獨特,藏身撩掌,抓臂砍打,一旦失手,可立馬改為掌擊。一腿懸空,另一腿支撐身體為“懸襠”。唐手拳不僅“懸襠”,懸空的一條腿還暗藏殺機,因而稱為“玄襠”,不是“懸襠”。

習練唐手拳時跺腳,在旁觀者看來,節奏分明,力點清晰;對演練者來說,跺腳可以增強腿部及腳部力量,久而久之,即可增強腿部殺傷力。能真真體現武術拳打臥牛之地,不受條件和環境限制,即可練出真功夫。實戰時,攻擊招法中配合踩跺對方腳背,能起到以小制大,以弱勝強的效果。唐手拳發力時,往往要噴氣發力。“噴”氣的同時發“嗯”音,聲音必須發自丹田,練功日久,發出的聲音雄渾有力,撼人心肺。在習練拳腳的同時,自己的呼吸系統也得到了鍛鍊;在與敵人交手時發音,能起到威懾敵人,為自己壯膽鼓勁的作用。“跺腳吼叫,發音催力”,充分體現了武術“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神奇功用。

此八字為唐手拳的技擊要訣。“刁”者,????????????????挑擋之意;“扶”者,幫扶之意,所有動作相互配合,攻防結合;“掠”者,搶抓的意思,擊打前先要抓住對方;“砍”者,用掌砍擊;“劈”者,用前臂劈擋對方攻擊動作或劈擊對方;“壓”者,抓壓、下壓、擠壓;“滾”者,旋轉中捎帶攻擊之殺招;“迷”者,向下格擋,使其昏亂。

掠手順掌和掠手拗掌是唐手拳的典型動作,可根據對手的姿勢和使用的不同招法,運用順掌或是拗掌對敵人進行打擊。在擊掌之前總是要先抓住對方,要確保拉住打,這是唐手拳重要的特點。而不是像當今的一些搏擊運動,只是把對手作為一個“沙包”進行擊打。在套路演練中要體現兩手臂的配合,兩手型分別為“掌”和“爪”,手法變換靈活協調,乾淨利落。劈掌、戳掌、推掌、吊掌、按掌和砍掌貫穿於唐手拳的整個套路,在實戰中皆為常用手法。唐手拳注重“三尖六和”。“三尖”為鼻尖、手尖和腳尖,三尖相對;“六和”為心與眼合、眼與手合、手與腳合、腳與身合、身與氣合、氣與力合。

唐手拳講究“擒拿封逼,吞吐浮沉”八法。訣雲:“封逼當頭陣,二法本相應。若不加拿法,難制敵人命。敵之未曾問,先探而後陳。吞吐念其中,變化見機行。浮法制遠敵,沉法攻下層。疾速定如風,妙用存乎心。”要把一個活蹦亂跳的人擒拿住,那可不是很容易的事。而唐手拳採用打中拿,拿中帶打的手法,完全符合實際格鬥的需要。唐手拳的經典擒拿動作分別是“三搖三擊跑馬掌”、“二龍戲珠鎖拷掌”、“金貓逼鼠拿胯掌”、“金鵬撲水齊心掌”和“張飛捆豬當胸掌”等等,都體現了打拿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