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二十七章 太極(第1/2頁)
章節報錯
汴梁,比武大會現場。
太極拳對太祖長拳,大戰一觸即發。
太極拳是一種拳術運動,符合拳理,具有技擊性。這裡的拳理是指太極拳動作本身符合攻防規律,具有攻防含義,能夠產生一定的攻防實效,這既是太極拳動作與體操、舞蹈、導引等其它運動的基本區別也是本質區別之一。太極拳受傳統哲學滲透影響,具有哲理性,充滿辯證思想。從哲學角度來看太極拳被譽為“哲拳”,這不僅由於太極拳的稱謂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也不僅由於太極拳動作要領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味,而且由於傳統哲學思想對太極拳的全面滲透,形成了獨特的運動思想,特別的技術要求,突出的價值功能。技術角度上來看起碼要具備三個基本特徵:
首先,是特殊的技擊性。太極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所以雖然不主張“武”卻能“武”,是“文拳”,而這種武又不同於一些“硬打硬進”的武事,非常重視“以柔克剛”,講求“粘連粘隨”、“捨己從人”,這是一種極高層次的技擊。
其次,突出的哲理性。從太極拳的產生到具體動作都有深刻的哲理,這種哲理性已上升到理性指導層次,融匯到具體動作形態中,如陰陽辯證哲理,具體為拳中的虛實、開合、動靜等等。甚至有人稱懂得陰陽能分出虛實就是太極拳,所以每動都要在此理指導下運動,和其它運動相比在理論層次和全面程度上都顯得突出。
第三個特徵就是明顯的健身性。在健身方面太極拳的一系列技術要求,理根於傳統醫學,又符合現代科學,顯示了明顯的健身性,正如拳論所稱的“若問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丹”,現代大量的科學實驗正說明著這點。
總之,具有特殊的技擊性、突出的哲理性、明顯的健身性,同時又符合太極拳系列技術要求,???????????????才算是太極拳。出於不同的練習目的,可以有所側重,但是作為完整的太極拳技術要求,最佳的練習效果應該是三性有機的統一。太極拳技術是指充分合理、有效地完成太極拳動作的方法。這裡合理是指合哲、拳、醫等傳統原理以及生理、心理、生物力學等現代科學;有效為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體身心潛能,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健身、技擊效果。根據太極拳運動狀態和動作組成要素分為相對靜止的靜態(陰性身型技術與動態(陽性的運動技術。從太極拳的技術本質來看,太極拳是以技擊動作為主體,其核心是勁,由此產生了逐項技術要求,具有技擊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一種拳術。從運動表現來看一種比較柔和緩慢、重意,練內的拳術,是吸收各家拳法,結合古代導引吐納之術,運用經絡和陰陽學而形成的一種拳術。雖然各氏太極拳在動作力度、速度、結構、動作數量等上有所區別,但是作為太極拳也有共性的東西,共同遵守的運動原則。
勁力核心原則:勁力是指太極拳中所特有的一種綜合素質。它是以各關節間骨縫鬆開,韌帶肌腱伸長,肌肉適度用力為基礎,透過大腦意識支配而產生的一種力量素質。這種勁力極其靈活多變,在力度、力向、力點、力速方面能因敵而變。
對拉互爭原則:縱觀太極拳的各項身型技術要求,可以發現其實是對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勁,傳統太極拳稱其為全身彈性的糊勁,從而達到技擊健身等目的,這是因為:肌肉.具有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
一動俱動原則:太極拳論講“動無有不動”。太極拳將天地比作一個大宇宙,人體為小宇宙,人為太極之體不可不動,這種動是在意識調控下的周身協調運動,包括內臟、體表、四肢百骸,所以太極拳運動要求在動作過程中,一動俱動,全身從思想到肢體以至各個部分,儘可能多的參與運動,而且是高度協調精細的運動,絕非區域性動,或分開無序動,這點應在練習中不斷體悟。一動俱動原則的掌握,重在找到人體運動的中心環節,並以它領導倉身各個關節運動,作到一動俱動。
節節貫串原則:這主要講勁力的傳遞過程,拳論講,“勁起於腳跟,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等等,這是要求全身節節鬆開,一鬆到底,節節貫串,周身一氣,其中腰為主宰,腰是節節貫串的樞紐,相當於中轉站,也是人體的最大關節所在部位,符合運動生物力學的大關節帶動小關節原理,所以太極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強調源動於腰,一動百動的技術要求。
相隨相合原則:相隨,指的是太極拳中的一致性,如提膝挑掌,提膝與挑掌相系相吸,上下相隨。相合,一方面是指外表的關節位置上的對應,如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另方面是意想幼力的合,如手到、腳到、身到、勁到,產生合力,楊氏的摟膝拗步就是要手的摟推,與身體松沉相合,一致完成。
陰陽相濟原則:這是一個總則.太極離不開陰陽,拳中表現為上下、裡外、大小、虛實、開合、剛柔、快慢等等的運動,有人稱“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太極與拳,即內形與外形的辯證地統一結合。”所以說太極拳是一個身體的辯證運動,一方面要陰陽分開,一方面又陰中有陽,陽中又有陰,卻又分不開,最終又是一個相濟、漸變、換化、互補的關係,如“白鶴亮翅”,雖然上舉手卻身下沉,身下沉卻頭上領,手上舉肘卻下垂,拳論中講的“左重”、“才有虛”、屈伸”、俯仰”無一不是陰陽的關係,總之,陰陽相濟,陰陽分清,陰陽合一,萬變不離陰陽之理。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有四: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範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靜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範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勢動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太極拳中的應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使心臟生理正常,從而引導血氣於周身暢通。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執行,對人體各個臟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是人身上最重要的臟器。五臟主藏精氣論中以心藏脈,肺藏氣,脾藏營,肝藏血,腎藏精;五神髒論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腎藏志。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於心臟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因此,陳王廷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拳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並且能夠促進血液的迴圈。演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執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執行迴圈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於演練者的身體健康。
吐納,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養生術。吐,即從口中吐出,意為呼氣;納,即收入,意為吸氣,由鼻孔而入。吐納術就是呼吸之術,透過口吐濁氣,鼻吸清氣,吐故納新,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
肺臟主掌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即氧氣),產生出大量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納功能。
太極拳把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臟呼吸運動,以保障肺臟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透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也叫大氣,是相對於先天元氣而論的後天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宗氣主要由肺臟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於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第三,透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佈,在心臟、肺臟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透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裡上下,肌膚內臟,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