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零六章 熱鬧非凡(第2/3頁)
章節報錯
北宋建國初期各項制度,均是承襲唐朝以及五代十國,官服制度同樣也不例外。
元豐改制之前,趙匡胤規定,青色官服適用於九品以上官員,綠色官服則是七品以上官員,緋色官服則代表五品以上,紫色官服則是三品以上的朝中大員。
元豐改制之後,青色官服被擯棄不用,七品包括七品以下的官員,只能身穿綠色官服。六品以上的官員,則是身穿緋色官服。四品以上的官員,其官服顏色還是紫色。
《宋史·職官九》:“已上文武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緋,九品已上服綠。”
南宋時期,也沿用了宋神宗趙頊的這一安排。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青色官服基本被棄之不用。
因為不太好區分青色和綠色這兩種顏色,導致唐朝一些七品以下的官員,常常僭越身份等級,身穿綠色官服。
後來這種現象太過普遍,唐文宗便順水推舟,直接不許官員穿青色官服。北宋建國之後,趙匡胤全面繼承了唐朝的官服制度,又將被棄之不用的青色官服拿了出來。北宋翰林學士李昉:“準詔,定車服制度。禮部式,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並衣黃。此外,宋朝的官員品級以及職能也有很大不同。為了弱化武將權力,宋朝不斷增添各種無用的文官機構。
比如趙匡胤設定的“樞密院”,還有趙光義時期的“中書門下”。這一系列舉措,導致兩宋一朝的“冗官”問題非常突出。
還有一個壞處則是,政府職能部門變多之後,原本1個人的任務量,卻需要34個人來完成。
且各個部門之間沒有細緻的職能劃分,反而拖沓行政效率,這也體現在了宋朝官品與職能太過混雜的現狀上。
比如文臣之間還分為“正官”、“散官”。所謂“正官”,就是該官員隸屬於不同部門,有著非常嚴格的上下級歸屬。“散官”則是北宋皇帝們,刻意為了分化武將權力,而開設的虛職或者無用官職。
譬如,朝奉郎,奉直郎等等都是光有品級,卻沒有明確歸屬的官品,同時還細分為在京官員與地方官員。
武官與文官一樣,也有這樣的“正官”和“散官”制。
元豐改制之前,“正官”與“散官”的官服顏色混雜不堪。到了元豐改制之後,宋神宗又詳細區分了。如開封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等較為嚴格的官員品階,此時官服的顏色,還有細節上,相較於之前有了一些不同之處。
北宋楊億:“故事,加散官至五品必以上聞。今朝散、銀青猶關命服。
“散官”光有品級,實際只是虛職。而有些官員雖品級不高,但是手握實權。
出於個人地位、身份不同。元豐改制之後,宋朝皇帝會給這些立過大功的官員特賜“魚袋”。
“魚袋”便是佩戴於腰上的小荷包,共分為金、銀兩種不同顏色。
一般來說,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身穿官服,佩戴銀色魚袋。四品以上的官員,則是可以佩戴金色魚袋。
因此,到了宋神宗一朝,又額外加了“魚袋”,用來彰顯官員的身份。
宋代官服制度源於隋唐二朝,元豐改制之後,宋朝官服對應的顏色,又有了更加細微區分。
大體上,宋朝在於透過衣冠服飾嚴格的等級制度,繼續鞏固“君尊臣卑”的等級觀念,宣揚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糟粕思想。
不過從皇上到各級官員服飾不同,也對當時的社會與政治制度起到很大的影響。
人們可以透過官服圖案,花紋與顏色,詳細分辨出官員品級制度。
陸盱接過官服一看,瞬間目瞪口呆,甚至連謝恩都忘了。
一旁的韓永合、韓文遠、晏殊、富弼、曹國舅,紛紛湊上前來一瞧,居然是正二品的官服。
隨後,唐龍拿出聖旨開始宣讀,接著就是正常的流程。
等到宣讀完畢後,唐龍看向陸盱,說道:“小陸大人是第三名探花,皇上能給到這正二品樞密副使的官職,足以見得皇上對小陸大人的重視,各位大人也可以放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