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四百三十八章 化敵為友(第1/2頁)
章節報錯
比武招親擂臺。被淘汰掉的黎成此時已經從地上站起身來,略帶佩服的眼神看向了一旁剛剛給到自己一個背摔的大個子,自己已經算是完成了任務,既然能夠確保拿到錢,黎成倒是現在對於方莊的這個隊伍和大個子十分感興趣。而大個子這邊呢,之前陸垚和方莊他們進行商議的時候就說過,如果能在這次擂臺大賽上認識一些功夫高手,之後加入到武館當中來是最合適不過的一件事情了,所以,大個子覺得黎成此人功夫十分厲害,也是沒有拒絕跟黎成搭話。
這二人不聊不知道,原來他們都是同行,這黎成原來也是一名鏢師,之前一直活動在河北滄州的地界。單就這個活動範圍,大個子就已經知道,這黎成是鏢師中較高等級的師傅了。
鏢師,最早始於北宋年間。在當時,隨著商業的發展、財物流通的日益增多,保護流動、流通中的人員、財物安全的保鏢行業應運而生。相當於快遞和武裝押運的結合。至明清,發展至鼎盛。那些身懷絕技的鏢師形象仍讓武俠迷們津津樂道。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行業曾一度消失了。
古人運送貴重貨物,為圖保險,通常會僱用鏢師一路護送以保安全,做鏢師也不易,那是個刀口舔血的活兒,除了要有責任心,高強的武功,還要人脈廣。
走鏢是件非常辛苦事,日夜兼程不說,還得風餐露宿,面臨各種各樣的險境。因此,鏢師們在帶徒弟時,會教給徒弟“三會一不”的技能,慢慢地便成了規矩。
一要會搭爐灶
因為走鏢多會在荒山野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為了不至於餓肚子,就不得不自力更生,搭爐灶做飯菜,才可飽腹。
二要會修鞋
鞋在鏢師的旅途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行走,沒一雙合腳的鞋,將會是件很痛苦的事。雖然可備鞋或沿途買鞋,但新鞋不一定合腳。因此鏢師們都得會修鞋,以不影響行走。
三要是會理髮
走鏢有時一走就是數月,而且極有可能是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風塵僕僕,一副狼狽相,偶過城鎮村屯,又免不了要去拜訪地方勢力,中國向來注重禮儀,拜訪他人一般都會把自己修整乾淨和體面再去,這時鏢師就得學會理髮了,打扮自己了,這樣一來,不僅自己不跌份,而且還可以顯示鏢局的實力。
除了“三會”,就是“一不”了。
這“一不”就是不洗臉
在走鏢的過程中,“洗臉”和“到家”是同義語,用鏢師們的行話說“該洗臉了”,也就是該到家了。
究其原因,不洗臉其實是為了保護面板,有過極限探險運動經驗的人士就明白,在戶外,冬季寒風凜冽,春秋風沙撲面,夏季驕陽似火,用土鹼洗完臉之後,凌厲的風一吹,臉反倒很容易受到傷害,會如同被刀子割了一般,生疼。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行各業都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行規,保鏢行業的江湖文化色彩,決定了他的行規的特殊性。
從恰克圖到武夷山,從張家口到老河口,從迪化到佛山,從蒙自到奉天,迤邐數千裡的商道上,或車馬,或舟楫,或駝馱,或肩挑,貨物往來,錢財遞送,皆離不開鏢局的押運。列隊之商,累百達千,首尾不相望,穿梭有衛犬,駝鈴交奏,數里可聞,軲轆大車,重輜深轍,鏢師幾人,更番巡邏。商號開在哪裡,鏢局便設在哪裡。想當年,晉商中的三合鏢局、興隆鏢局、無敵鏢局、長勝鏢局的牌子曾是那麼的烜赫聲噪,聞名響亮。
鏢局裡的鏢師定是武藝高強、功夫過人的硬漢子,綁腿護腕,緇衣馬褲,中纏一條腥紅腰帶,手提一把七星彎刀,狼牙鏢旗上繡著鏢師的姓氏。一看這金字大旗,鏢囊未解而劫匪盜賊聞風畏忌,兵不血刃而山寇綠林退避三舍。塞外九月,大漠朔風,戴鏢師一馬當先,威風八面;嶺南暑日,叢林瘴氣,車鏢師跑前護後,張望四周;黃雲白雪,枯木衰草,張鏢師風餐露宿,寒衾冷臥;雞聲茅店,日赤正午,安鏢師推燥居溼,草行勞瘁。當年祁縣大盛魁、復盛公商號往來蒙古途中多有被劫事件的發生,每一失事,錢財損失動輒鉅萬,人員呼救無求,屈殞沙野無數。後其請出隱居鄉間的戴氏心意拳傳人戴奎出鏢,才在一次遭劫時將聲震一時的匪首“流矢兒”及其同犯制服,剷除消弭了為害一方的惡霸勢力,茶葉之路、皮毛之路由此通暢。若遇歹人草莽,鋌而走險,拼死冒犯,鏢師便會奮不顧身,赴湯蹈火,而就此以身殉職、橫死非命者不乏其人。超群絕人、出類拔萃的武功技藝加臨危不懼、萬死不辭的職業品格,是鏢師的信譽所在,名望所在。當然,過人膽識、深遠謀略也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每遇有河無橋之路,涉水前行,常有駝倒車翻、貨物沉沒之不幸,於是人畜水衝,生死無卜。每遇朔風呼嘯之日,飛沙走石,路填人埋,方向迷失有日,水源數日不尋。每每疾患暴病、瘟疫傷害,就只得聽天由命,徒喚奈何了。商隊冬春已出發,秋末尚未返還,離開時齊整足數,凜凜抖擻,歸來時殘缺凋零,形容枯槁。鏢師路途半生死,商號家中哪可知。
貨箱裡放著什麼,馱匣中價值幾許,鏢師是不清楚的,只需貨主的一紙封條,便是鐵定的合同,貨主也從未質疑過鏢局是否會將細軟調包抽換,是否會把銀錠遺失走漏。有了出生入死、捨生忘死的昇華,還有什麼不可信任的。經商無非誠義,走鏢不過忱義,皆守義之人也。
道光年後,票號業興起,兩地資金往來只需一紙書信即可,如此不僅降低了運送費用,縮短了往來時間,且更加安全可靠,於是鏢局的作用有所降落。之後到來的一次次大的社會動盪不僅使鏢局無補於事,也使商號損失殆盡。鏢師鎮小盜,商興賴國運。正如再高的圍牆也擋不住官府的抄家查沒一樣,再強的鏢師也抵不住群寇的奔襲偷營,鏢師保的是一己一家之利,群寇揭杆為的只是有口飯吃,有件衣穿。匪盜四起,民不聊生,內憂外患,國無寧日,百萬軍兵尚且以卵投石,杯水車薪,幾個鏢師豈有回天之力,萬能之用。
鏢師這一行業從宋朝發展至明清,而最後的明清時期也是其發展的巔峰。
那時有財力求人送鏢的大多是大戶人家,運送的物品也十分貴重,這些鏢師們肩上的擔子之重也是可想而知的。而鏢局作為古代的特種服務行業,其目的是要透過走鏢來賺錢,既然是要賺錢,自然是不能只靠武力來打打殺殺。負責走鏢的頭目,他的社會關係顯然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這也是流傳下來的鏢師說走鏢要靠面子的重要原因。
古代的鏢師們每次出鏢都是長途跋涉,一路上除了要面對危險保護運送物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證休息。
當時的鏢師們在押鏢的過程中一般會選擇走大路,林間小路是基本不會觸碰的,因為這樣可以將遇到歹人的風險降到最低。
當時官路的兩旁會有眾多客棧,從低檔次到高檔次,鱗次櫛比,而一般的旅客都會選擇看起來更加豪華的旅店,但鏢師們則不同,他們會用一個“三不住”原則先進行篩選,符合要求的入選之後再做最終的選擇。
這個所謂的三不住原則指的是:“不住新店,不住易主之店,以及不住娼店。”
古代鏢師出鏢的時候一般會選擇幾名老鏢師壓陣,這些人對於沿途的客棧都十分熟悉,與客棧老闆相處甚歡,也有一些固定的落腳點。
他們在做事的時候一般十分謹慎,會排除所有不確定的危險因素, 因此他們對於那些不瞭解底細的新店是不敢輕易選擇的。
易主的店和新店大同小異,雖然店可能是老店,但是隨著老闆的變更,裡面的夥計往往也都是新面孔,而這些新面孔的善惡是不能當即區分出來的,存在一定的危險。
再加上當時歹徒劫店霸店的事情時有發生,說不定其中的某一個店員就是劫店的土匪,所以在沒有弄清情況之前,鏢師們是不會住進這種旅店的,以免自己在睡夢中被人做成人肉饅頭。
而所謂的娼店,指的是那些既像普通旅店一樣接待正常旅客,也承接嫖客的旅店,靠著妓.女招來大量的嫖客。
當時部分客棧距離城鎮的距離較遠,附近也沒有青樓供旅人消遣,於是他們就做起了聯合經營。
這種娼店雖然是老店,但是來這裡的人一般都不是什麼善茬,敢來嫖.娼的,要麼是大富大貴之人,要麼是有權有勢之人,為了避免風險與不必要的麻煩,鏢師們自然也不會選擇住在這裡。
更何況有的時候鏢師們還需要護送客人家中的女眷趕路,這就更加不方便住在娼店裡了。
因此鏢師們一般只會選擇那些知根知底的老店,或是對老闆深信不疑的店,不過即使這樣,他們在進店之前也都要進行細緻的檢查,如同選店一樣,需要三條規矩,即所謂“進店三要”。
他們進店之後,要檢查店內的客人有無異相,長相兇殘奸詐者不要;店外街道有無異味,街道上有異味的不要;以及廚房中有無異味,飯菜有異味的。
這三件事分別是為了保證店內沒有面相兇惡之人,店外沒有埋伏的惡徒,以及飯菜內沒有被人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