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可是真能喝,而且東西也吃了不少,我之前沒想到,今天可真是有些破費了。”

下了馬車,陸垚嘆息一聲,對身旁的棠溪說道。

棠溪笑了下,說道:“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公子。正常情況下以我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的瞭解,他們跟您吃飯的時候都不是會吃那麼多東西的人,不過包大人他們三個向來都是來者不拒的。只不過,今天畢竟是特殊情況,他們已經用了將近兩個時辰來解說和做裁判,肚子餓是自然的。”

陸垚也是點點頭,棠溪說的他自然也是知道的,他並不是可惜自己花大價錢從趙虎那裡弄來的新鮮的火鍋食材還有酒錢。主要是因為今天他喝的確實有點多,說的也都是酒話。

當然,陸垚的心情整體還是不錯的,這新蹴鞠大賽舉辦的這麼成功,跟這幾個人的發揮都是分不開的,所以他今天就算是破費了也十分高興,只不過是抱怨幾句罷了。

二人回到府上,陸垚覺得自己今天確實是有點喝多了,身上滿是酒味,自從自己穿越到汴梁之後,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棠溪扶著陸垚朝正廳走著,說道:“公子,接下來的幾場比賽,你都會去現場觀看麼?我覺得你還是應該準備一下殿試比較好。”

陸垚看了看棠溪,說道:“棠溪啊,你可聽別人說過殿試?”

棠溪想了想,說道:“公子,我是沒什麼文化,不過最近跟其他人聊天的時候曾經說起過,在我看來,這殿試就是跟皇上談話,談好了就能上榜。”

陸垚愣了一下,隨即大笑了起來。

棠溪覺得陸垚一定是在嘲笑自己沒什麼文化,或者自己對於殿試存在一定的誤解,於是連忙說道:“公子,我若是說錯了,你還是直接告訴我,就不要取笑我了。”

陸垚擺擺手,說道:“不不不,我笑得意思並非是嘲笑你,而是你說的非常對。這殿試,就是跟皇上談話,你的成績和分數完全取決於你跟皇帝談話的效果如何。不像我之前參加的那個會試,是需要進行答題答卷的那種形式。所以,做卷子是有範圍可循的,但是這面試,哦不,就是跟皇上的談話,卻是事先準備不了的。因為你不知道皇帝會跟你說什麼問題,又或者突然想到什麼新話題。”

棠溪點點頭,說道:“所以,公子你覺得不需要再看什麼東西,到時候隨機應變就可以了。”

陸垚說道:“不錯,這只是一方面,而我對殿試不擔心的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今天的比賽。這次的蹴鞠大賽舉辦的非常成功,皇上非常滿意,而我作為這次比賽的實際舉辦者,皇上對我的印象也不錯。所以,雖然殿試還沒有開始,但是我已經在皇上的心中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分數。”

其實,說完這句話之後,陸垚自己有些後悔,他是不是跟棠溪叔竇娥有點多了,這些道理實在不應該直接脫口而出,看來自己真的是喝醉了,藉著酒勁就說出來了。果然,酒後吐真言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錯,就算是自己,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劍來》

棠溪想了想,說道:“我明白了,所以公子你這段時間,所有蹴鞠大賽的比賽都會去現場盯著,就是為了能夠確保這個蹴鞠大賽不出現什麼意外,以此增加陛下對你的好印象。”

陸垚點點頭,倒是沒有說話,他不確定,自己如果接著再說下去會說出什麼來,在他還有一些意識的時候,跟棠溪表示自己有點喝多了,讓他扶自己回房休息。

“等等!”

二人路過正廳的時候,卻是被福伯給攔住了,棠溪一問,原來是老爺陸盱讓陸垚去書房一趟。父親的命令陸垚自然不敢違抗,而且他雖說有些醉了,但是多少還是能猜到一些父親這次找自己的用意的。

陸垚進到書房後,看到桌子上放著一碗湯,陸盱給了一個眼神,陸垚明白,這是醒酒湯,於是一飲而盡。

坐在椅子上休息了一會兒,陸垚覺得精神好多了,而陸盱那邊倒是眉頭一皺,見陸垚恢復了一些,說道:“你剛才對於殿試的事情說的那麼大聲做什麼,你就不怕皇上在咱們陸府周遭還有人盯著?回頭再把你說的話傳過去。”

陸垚對此倒是不擔心,說道:“唐龍大人已經知道我清楚有人看著這一點了,所以皇上應該將人撤走了才對。另外,今天皇天隊獲得了勝利,皇上心情大好,肯定也是早早就睡下了。至於棠溪那邊,他本來也沒什麼文化,之所以打聽殿試的事情也就是因為好奇,他是絕對不會說出去的。”

陸垚一邊說,一邊倒是仔細回憶了一下殿試的事情。確實,對陸垚來說,這比賽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那自己接下來要擔心的事情,就應該是殿試了,不過,似乎也不需要那麼擔心。

科舉史上的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創的。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則天即將稱帝,於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問貢士,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殿前試人自此始。透過朝廷殿試者為進士。

成制

宋朝正式成制,明、清沿用。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北宋初年的科舉,為一年一度的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在開寶寺內貢院舉行的“省試“。後改為每隔一處或兩年舉行一次,最後改為三年舉行一次。

宋開寶六年(973年),翰林學士李仿知貢舉,主持在東京貢院進行的全國會試。經過各場會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3

8人。其中有2人在召對時因“材質最陋,對問失次“而被黜落。落第進士徐士廉擊登聞鼓,控告李仿“用情取捨“,要求殿試,以求公道。宋太祖下詔從落第者中選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講武殿進行復試,由宋太祖親自主持,結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錄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選。張榜後,朝野大譁,李仿降職。這次科舉案,不僅成為殿試的發端,而且自此確立了封建社會的三級考試製度。

宋初,殿試屬於淘汰性考試,淘汰的具體比例不固定,錄取率從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這樣就會出現多次省試合格的考生,到殿試的時候總是被淘汰的情況。但此後出現了一些殿試屢次落第的舉人憤而投奔與宋朝分庭抗禮的西夏的情況。因此,北宋朝廷也認為殿試實行淘汰確實不好。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殿試,宋仁宗親自主持,宣佈殿試不淘汰考生,凡是參加殿試者一律錄取。這一年參加殿試的388名進士科舉人、389名諸科舉人全部被錄取。從此,殿試不淘汰,只是根據考試成績給考生排名就成為定製。不過,由於殿試的名次對考生將來入仕和升遷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考生們對殿試還是非常重視的。

然而,因為現在時間錯亂的原因,陸垚也說不好,到底這次殿試是會全部錄取,還是會淘汰三分之一的考生。

對於殿試,陸垚在之前研究北宋歷史,特別是宋仁宗時期的時候,還曾經讀到過仁宗殿試的十道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