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十三章 報紙風潮(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們身邊還坐著一個喋喋不休的潘文,責備著陸垚是如何地忘恩負義,昨天居然沒有喊他一起出去玩,他還辛苦地為陸垚看著酒樓,真是人心不古。
陸垚捂著耳朵看著人滿為患的書店,慶幸自己此刻沒有處在店內,看到那些書店的夥計忙得不可開交的模樣就知道有多累。
而且他要是在書店內,肯定有無數的問題在等待著他,哪有現在這般喝酒吃菜來的愜意。
蘇軾感嘆道:“報紙上僅有一行小字寫著書價之事,卻能引得如此多的人來,可見書價帶來的影響有多大,這事對朝堂的影響也不會小,官家肯定也會為了這件事來找你的。”
陸垚喝了小半口自家酒樓裡的三十度白酒,神情微醉,他還是覺得這種中度酒最好喝,不醉人恰微醺。
他笑道:“官家找我也好,我正好也要有東西給他,家裡的地窖都快擺不下,是要往皇宮裡送點。”
陸垚低估了彩票的收益,大半月的時間幾個庫房和地窖都已經擺滿了銅錢,再不清出去都沒地方放錢了。
錢多也是一種苦惱,他還是懷念後世的紙幣,身上隨便裝上幾張就夠花用,而現在的銅錢每次出門都要背個小半袋,若是購買大件,還得專門帶個家丁揹著錢。
等時機成熟的時候,他想把紙幣也推行出來。
書店中的人絡繹不絕,每個進入書店的人都會買上幾本。
因為便宜,幾本也花不了多少錢,而且他們發現,新華書店書的質量比他們家中的書還要好,紙白如凝脂,字型也很新奇。
最便宜就要數論語,中庸這類的書籍,只賣二十文,最貴的就是陸垚連夜加印的石頭記。
奈何石頭記的字數太多,不過它用的字型很小,不可能像論語一樣一頁只印七十五個字,而是採用了比報紙大一號的字型來印刷,便是這樣,石頭記整本書的厚度也比論語厚上一倍。
也得虧陸垚挑燈抄書,才將一半的紅樓夢給貢獻了出來。
這幾日陸垚不僅印了這些書,還印了《標點符號的實際運用》,《小學數學》,《三字經》《弟子規》等啟蒙書籍。
他沒想到買得最火的卻是話本,只要是一上架立刻被搶購一空。
漸漸地許多人也將目光轉移到了這些啟蒙書籍上面,一時間啟蒙書籍的火熱程度也不遜話本,還有不少人在書店門外喊著加價購買。
倒是論語,中庸擺在書架上的還很多,主要是因為他們家中本來就有這幾本書,沒必要再去買一本。
陸垚本來也不是給這些文人子弟準備的,他最想賣的還是那些窮苦人家的孩子。
那些賣報的孩子都是他在汴梁城外的村子找的,大多都是家中貧困,連飯都快要吃不起。
陸垚讓利給這些孩子們,就是為了讓貧困的家庭少一些,至少要先帶起一部分人吃飽飯。
陸垚和蘇軾等人聊得正嗨時,酒樓的夥計匆匆趕來,對著陸垚輕聲說道:“東家,樓下有人找你。”
“誰啊?”陸垚問道。
他躲在自己酒樓的事情應該沒有人知道啊,怎麼還會有人找上門來。
夥計搖頭說道:“我不認識啊!不過是一個老頭。”
“老頭?”陸垚更加模糊了,他認識的最老的人也就是包拯了,而且包拯也算不得老頭啊,這來人到底是誰,莫非是來者不善。
北宋這個儒學遍地的年代,書中的禮儀仁孝最為講究,就算陸垚心中不想見這個老人也不行,尊老是一定需要的,更何況老人親自登門。
“快去請他上來,不,我親自下去迎接。”
還未等陸垚起身,便聽見有人說道:“老夫自行上樓便是,不妨陸縣子親迎。”
看到來人花白的頭髮,陸垚就知道此人年事已高,而且走路還需要人攙扶,可見身體也不是很好。
陸垚不認識此人,但是蘇軾認識啊!
看到老人的面貌之後,蘇軾當時酒就被嚇醒了,和蘇轍一起向著老人行禮,恭敬地喊道:“晚輩見過胡夫子。”
來人是太學直講胡璦,太學便是他所創立,被譽為宋初三先生之一,連官家見到都要禮讓三分。
他也是唯一一個寫奏摺不過三省,可以直接送到趙禎手裡的人。
在文壇的地位不可謂不高。
看到蘇軾如此禮敬,陸垚也向著胡璦行上一禮,喊聲胡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