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溪離開後,陸垚看著這眾生百態,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他又看了看自己帶的這兩大包的布袋子,心說,還好自己穿越過來,是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而且憑藉著家中的關係運作,自己直接就可以參加省試。而他面前還有身邊的這些學子們,自然是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宋代的科舉制度相比較前代的科舉來說,更為開明與合理,例如宋朝的科舉擴大了取士的範圍,尋常的百姓也可以參加科考。依照當時科舉的規則,學子們鄉試成績合格後,下一步就要到京城參加省試了。

受到科舉制度的影響,平民子弟中參加鄉試並透過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如果學子自身的家境貧寒,即便是自己的成績優異,往往也並不一定能夠去赴京再考。因為這一路的盤纏就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大難關,而且到了京城之後,衣、食、住、遊樣樣都需要錢。所以當時有很多已經透過鄉試的學子,因為自身的經濟原因最終不得不放棄掉進京趕考這個機會,棄考的人中以四川、嶺南地區為多,原因無非就是距離京城路途遙遠,路不好走,所需要的盤纏更多罷了。

學子們中出現這樣的情況,重文輕武的宋朝肯定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為了緩解寒門學子們赴京時的盤纏不足的問題,宋太祖曾經下令印出專用的“官券”,赴京趕考的學子們憑藉此券可以在赴京沿途中得到各級官府的食宿招待,這種“官券”的出現解決了當時很大一部分寒門學子的經濟困難問題。

不過,這“官券”雖說是皇家發的,而且陸垚之前和蘇軾蘇轍聊天的時候也曾經聽他們提起來過,不過據他們所說,其實他們一路以來上京趕考,能夠用上這東西的地方,真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有些客棧還有飯館,他們是根本不接受進京趕考的學子用這種東西進行抵押消費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若是這東西真的有那麼大的神通,為什麼蘇軾蘇轍到了這汴梁城中,沒有住在客棧,而是找了一個寺廟居住呢。

進京趕考,除去錢財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交通。這時候的交通,可不比現在,飛機火車輪船一應俱全。過去交通不發達,馬車速度也就比步行快點,而且也不可能一路掛三檔,得走走歇歇。當時條件下,旅人晚上儘量不露宿野外,怕有野獸,不安全,必須及時投宿,這就進一步降低了旅行速度。加上考生家鄉離京距離遠近不同,需要的時間自然也大相徑庭。此外,中國雖然中央集權、禁絕民間私有武器;但治安仍然是不能和現代相比的——雖然相對於中世紀已經是天堂了——最不乏的就是“進京趕考途中遇害/僥倖逃脫/高中後復仇”之類的故事了

再加上路上店家的衛生條件等諸多問題,顯而易見,趕路是極不利於身體健康的。綜上,這就使得進京趕考是一趟漫長而又危險的旅途。大致來說,除非京城近郊,省內往往也得十天半月才能趕到;省外走幾個月更是尋常;再加上人身方面的憂慮……所以,如果他們考不上就回家了,那麼路上又要白白消耗幾個月;除非這輩子再不科舉,否則沒多久他還得再次“進京趕考”,於是時間/金錢就全部消耗在趕路上了;再加上路上人身方面的風險……這就導致這樣一種現象:趕考的舉子們,若是當年沒有考上,那麼他們一定不會回家;而是留在京城,等待下一次機會;這種等待可能超過10年、甚至有直到客死他鄉也沒考上的。

科舉考試的艱難,作為汴梁本地人的陸垚,都不敢說自己能完全體會到。其實,他打心裡,還是十分敬佩這些不遠萬里長途跋涉進京趕考的學子們的。

於是,陸垚也不張揚,默默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開始排隊。

看起來,這陸垚前面和後面排隊的學子,一個個都是寒門子弟,家庭條件基本都是不怎麼好的,每個人的穿著也不像陸垚這樣光鮮亮麗,說起陸垚這身衣服,是母親言氏在半個月之前就找汴梁城中的著名裁縫量身定做的,為的就是要讓陸垚今天給它穿在身上。而相比之下,這一起排隊的其他學子的穿著,就顯得十分破爛了。

陸垚只覺得站在這些人當中,有些格格不入。自然,這些寒門子弟們,看陸垚也是覺得有些不順眼。特別是,陸垚左右肩膀各揹著一個裝的十分滿的布袋,這外人一看,衣著靚麗,而且帶的行李又這麼多,肯定是個豪門大戶。這些寒門子弟的檸檬精屬性瞬間就被激發了,怎麼看陸垚怎麼彆扭。

陸垚倒是絲毫不把這些人異樣的眼神當回事,這個時候宋代的科舉還是比較公平公正的。不管你的出身家世如何,考官,還有趙禎,他們更看重的,自然是你的成績和表現,也就是說,在考試的這件事情上,人人平等。

“陸兄!”

忽然,陸垚聽到一個十分熟悉的聲音從後面的隊伍當中傳來,陸垚回頭一看,正是蘇軾蘇轍兩兄弟。

二人一見到陸垚,十分開心,從本來正在排著的隊伍當中出來,走到了陸垚身邊。陸垚這邊也是十分識趣,直接朝後退了兩步,意思很明顯,讓蘇軾和蘇轍站在自己前面。

這兩位也不客氣,畢竟跟陸垚都這麼熟了,插個隊應該沒什麼關係。不過,其他人對於蘇軾和蘇轍的到來倒是十分吃驚,他們吃驚的並不是這兩位要參加科舉考試,這倆人的名聲在汴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他們驚訝的是,就算這二位真的有大才,說到底,家庭條件也並不是十分寬裕,他們竟然會跟陸垚稱兄道弟,這是他們完全沒有想到的。

陸垚見這二位過來,於是說道:“怎麼,你們比我來的還要晚一些阿。”

蘇轍說道:“我們從寺廟當中可是徒步過來的,我猜,你一定是家裡人用馬車給你送過來的吧。”

陸垚點點頭,另一邊的蘇軾說道:“剛才在隊伍當中,看到那人的背影十分像你,於是就想著打個招呼確認一下,沒想到真是你。”

陸垚笑了笑,接著看了看這二人的打扮。果然,雖說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不過蘇軾和蘇轍怎麼說也是大才子,那蘇洵也知道這考試跟平常在城中生活可不一樣,所以這兩兄弟今天穿的衣服也是全新的,倒是讓陸垚有些不習慣了。

“難得看你們也穿得這麼得體,這才符合你們才子得身份。”陸垚說道。

蘇轍一臉得不情願,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說道:“是麼,可是我怎麼看我這身衣服怎麼覺得彆扭。”

蘇軾說道:“唉,我們兩個也就這身衣服值幾個錢,你看我們帶的東西,基本和沒帶東西沒什麼兩樣。”

說完,蘇軾和蘇轍給陸垚看了看,的確,這倆人準備要帶到貢院裡面的行李,兩個人一人一個布袋,那重量加在一起都不如自己一個袋子沉。

和其他寒門子弟一樣,蘇軾和蘇轍對於陸垚要帶進去的東西也是有些驚訝,不過這驚訝程度自然是沒有前後排隊的人大了,而且,以他們對陸垚的瞭解,蘇軾似乎已經猜到這當中裝的是什麼東西了。

隨後,蘇軾走上前來,貼著陸垚的耳朵說了幾句。

陸垚連連點頭,說道:“你說的不錯,就是不知道那裡面有沒有小廚房阿。”

蘇軾說道:“這個應該是有的吧,而且你在廚藝上的名氣,只要你提出要求,應該都是會滿足你的吧。”

“還好,咱們離得近,到時候如果不出意外,應該能分到一個宿舍去。”蘇轍想了想,說道,很顯然,他更關心陸垚做出來的美味,自己能不能有機會吃到。

因為人數眾多的原因,基本上省試當中的住宿,基本到最後都會是十人左右住在一個房間當中,至於這誰跟誰一個房間,倒是沒有什麼特殊的規定,畢竟這方面也沒有必要由抽籤來決定,那樣只會在無形當中增加監考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於是最後他們索性讓在進入貢院時候前後挨著的幾個人到時自動分到一個房間去,這樣也省了不少麻煩。

“話雖如此,但是隻是不知道,一會兒你的這些東西,讓不讓帶到貢院裡面去阿?”蘇軾想了想,問道。

蘇軾問這個問題自然是有根據的,之前說過,為了防止有人替考,在古代也是有準考證這種東西的,也就是浮票。

而除去浮票之外,在進入到貢院之前,還要檢查考生的隨身行李,甚至於要進行搜身。這麼做,自然是要保證考生沒有將和考試有關的東西帶到這貢院當中來。

一開始的時候,搜身還沒有那麼嚴重,可是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搜身也越來越嚴了,一度出現了必須脫光衣服,散開頭髮,全身上下嚴格搜查的情況。當時就有很多讀書人表示接受不來,這簡直在侮辱我們的人格啊,為啥被你看個精光啊。

後來朝廷也覺得這樣做不太禮貌,就改成“給福利”了,說白了就是考試之前你們應該洗個澡以示虔誠,朝廷給你們提供洗浴的場所,然後趁著考生進去洗澡的時候搜查一番。

該說不說,陸垚覺得這個藉著考生們洗澡的機會搜查一番的方法還是不錯的,畢竟那些寒門子弟們大多數已經有很多時日沒有洗澡了,這種方法還是比較可取的。

只是陸垚不知道,自己現在正在經歷的這次科舉考試,會採取哪一種搜身的方式呢?

本來,一個人排隊的時間確實是有些漫長難熬,總覺得這隊伍看不到盡頭。不過,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出現,倒是打破了陸垚苦悶的情緒,畢竟不管是誰,站在隊伍當中,被前後左右的人盯著看來看去都會覺得心裡有些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