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經過了剛剛在曹府被曹誘的話給點醒了之後,陸垚現在的想法,已經大有不同了。如今的這八支隊伍當中,只有一支隊伍,也就是曹家找來的隊伍,是完全由百姓去組成的,他們完全貫徹了陸垚想要舉辦這次比賽的初衷。

全民參與,看到提高體質的效果。

不過,說到底,那曹家找的十三個人,都是在內城釋出了告示,來報名的百姓,他們要不就是對這個新型蹴鞠感興趣,要不就是想要達到提高體質的效果,當然,也不乏有一兩個,是奔著那高額的獎金來的。

然而,內城的居民,雖說也有貧困戶,不過他們大多都有一些穩定的收入來進行支撐,日子雖然貧苦,但也不至於沒有盼頭。

可是,相比起內城的人來說,外城的人,過的日子可是要艱難多了,有些外城的百姓,是真的會吃不上飯的。

其他人不說,就說棠溪和他手下的那一幫兄弟,不就是這麼過來的麼,如果不是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陸垚,現在的棠溪,說不定已經成了什麼樣子。

每每想起這件事的時候,陸垚都會覺得,自己應該為外城人做點什麼事情。

而今天上午曹誘的說辭,徹底改變了陸垚的想法。其實在他和棠溪去到韓府的路上,陸垚心裡就已經有了一番謀劃了。當時的他還真怕王達還有韓文遠這邊,真的找到了另一支官員率領的隊伍,又或者,是一幫彪形大漢的隊伍來參賽。

不過好在,韓永合與王達的擔憂,倒是成了陸垚能夠再組建一支百姓隊伍的機會,只要他們能夠參賽,錢對於陸垚來說,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所以剛才陸垚才會直接讓棠溪回家讓他帶二百貫錢出來。

對於外城百姓們來說,或許他們比誰,都需要這個機會,就算是最後不能取得什麼名次,但是每個隊員最低也能拿到十貫錢的報酬,這些錢足夠維持他們的生活了。

自己能做的不多,畢竟陸垚也才剛剛穿越到這汴梁城中沒多久,雖說賺的錢不算少,和達官貴人,包括皇上的關係處的也不錯,不過,想要改變封建制度,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改變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現在對於陸垚來說,還太早了, 至少,要等他在朝中確定了一定的地位,才能去考慮這件事情。

不過,之前棠溪和自己第一次見面頂撞自己的事情,陸垚每次想起來,都會覺得,自己一定要為這些人做點什麼。人當生而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陸垚當時就已經下定決心,只不過,時機還未成熟。

所以,現在有機會改變這些外城人的現狀,陸垚肯定是要試一試。

相比起陸垚,韓永合與韓文遠顯然沒有陸垚想的那麼長遠,這倆人現在滿腦袋就是想著,該怎麼能跟皇上交差。

特別是韓永合,雖說當時是陸垚給的建議,讓自己看看能不能找來兩個隊伍參賽,但是最後拍板確定下來的,確實是自己。

現在想想,韓永合怪不了陸垚什麼,畢竟找到兩支隊伍參賽,確實對自己在朝中的地位,還有在皇上那裡的印象都會大大加分。

只不過,韓永合確實有些沒想到,王達手下的皇家蹴鞠隊,雖說一年只有幾次登臺表演的機會,但是在朝中,甚至是城中大戶人家的眼裡,影響力會這麼大,那些人一聽說自己的對手會是皇家蹴鞠隊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第一時間拒絕了韓永合的邀請,這真是大大出乎了意料。

可能在這些人看來,這新型蹴鞠,雖然說是全新的一種蹴鞠,但是在他們看來,王達的皇家蹴鞠隊還是最為厲害的。甚至有一個和韓永合交好的官員聽說會有皇家蹴鞠隊參加這次比賽的時候,曾經詢問過韓永合,是不是這次比賽的冠軍,基本上就是內定是皇家蹴鞠隊了。而趙禎之所以舉辦這次比賽的理由,就是為了能夠推行足彩,並且讓皇室有一個合理的獲得足彩經營權的理由。

這種腹黑論放在現代很正常,不過,韓永合狠狠地斥責了那個官員,而且之後就跟他絕交了。

隨著找了好幾個人都因為畏懼皇家蹴鞠隊而拒絕了韓永合的邀請之後,說實話,韓永合開始有些後悔,當初同意了陸垚的建議,幫著王達找對手的隊伍了。可是現在,話都已經說出去了,自己就處在了一個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位置,特別是在之前的那次三方會談當中,韓永合還當著曹家的面信誓旦旦的保證自己會找來第二個隊伍參賽。如果自己真的沒有辦法搞定這件事情,對趙禎那邊,頂多就是一頓訓斥,畢竟不是什麼正經的政事,韓永合的仕途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是讓他沒有辦法接受的是,這件事情,一旦要是被曹佾知道了,到時候會怎麼樣挖苦自己呢?

他不敢想象。正因如此,當陸垚提出要到外城去找百姓參加比賽的時候,雖然韓永合有過一絲擔憂,不過最後還是同意了陸垚的想法。

韓文遠這邊呢,他打心裡也是有些牴觸去找百姓參加蹴鞠比賽的,他和韓永合考慮的還不太一樣。從小作為韓家大少爺長大的韓文遠,基本上沒有吃過什麼虧,可以說和曹菡一樣,都是溫室裡的花朵,成年後科舉及第,就等於成功考取了公務員,事實上長這麼大,韓文遠就沒有遇到過什麼難處和挫折。也正因為如此,他十分享受自己韓家大少爺的這個身份,而且,等級觀念在韓文遠的心中也十分的根深蒂固。

也因此,韓文遠對於那些尋常百姓,其實並沒有過多的加以關心,在他看來,這些人的命運,可能從一出生開始就決定了。就像他一樣,生在韓家,就會享受好的待遇,而那些百姓們呢,寒窗苦讀三十載,說不定都沒有辦法取得什麼好的成就,還不如在家種地或者去充軍對他們是更好的選擇。久而久之,隨著觀念的根深蒂固,韓文遠對於百姓,其實心裡是有一絲絲鄙夷的情緒在的。不過因為韓永合一直對外樹立的是和藹可親的人設,所以韓文遠也沒有和別人表現出他這一層的陰暗面。

其實,這也怪不得韓文遠,別忘了這裡是宋代。

雖說趙禎執政的年間,重文輕武,而且科舉制度極具盛行,然而,資料顯示,出身於寒門的能夠科舉及第的考生,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經濟條件限制了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書籍這種東西。這也是陸垚弄活字印刷想讓更多人都讀到書的原因,也是蘇軾知道此事之後對陸垚大加讚賞的根本所在。

往往科舉中的者,大多都是官家子弟,再不就是豪門大戶人家的孩子,哪裡輪的上這些窮苦百姓呢?

韓文遠曾經也為他們感到惋惜,也曾經有鳴過不平。不過在那之後,韓文遠漸漸發現,僅憑自己,是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現狀的,於是,他選擇了隨波逐流,他慢慢變得和那些人一樣,開始厭惡起了這些百姓,特別是,那些外城的百姓們。

每當他行走於外城的時候,見到那些乞討的百姓,他的選擇不是上前去給上一文錢,而是,避而遠之,繞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