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少部分人聽到了,他們忍俊不禁。

其他人後來才知道,陳別江嘀咕的是“還有些傢伙我就不提了,他們不配被我在這種場合提及”,感情袁圭姿等人不配他罵之外,他損摩爾還是種抬舉?

可此時此刻的陳別江,站在他信誓旦旦也確確實實成功的時代技術成果面前,誰又能說什麼呢?

那些人更沒臉和他說什麼。

當天晚上袁圭姿做出個決定,他覺得在這裡生活太壓抑了。

於是他決定移民。

和他相比,陳別江這邊卻是舉杯歡慶,通宵達旦。

時間飛快。

轉眼已到了08年的5月。

距離奧運還有三個月時間。

陳別江拒絕了組委會的邀請。

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

光刻機在M的幫助下,已經進入28奈米工藝時代。

這個時間要比陳別江前世早了8年。

然後陳別江就止步於此,因為技術封鎖的緣故,他只能在極其苛刻的條件下,努力開發白羽相關的產品。

雖說成果迥然,但是再沒有技術層次的突破。

但現在不同。

陳別江現在完全有把握,在5年內將工藝提升到頂級界限。

可是這個時候陳別江再度看到了前世他所知的壁壘。

太微小的尺寸導致的量子效應,將使得晶片製造無法完成。

就在這時。

陳別江腦海裡抓住了個什麼關鍵。

但他就是記不得。

也就在他疑惑之際,M系統釋出任務:研發量子計算機,成功獎勵X

X是個什麼鬼?

陳別江懵逼之際,系統已經給出任務分部圖。

系統詳細列舉了世界上目前出現的量子計算理論以及成果,並要求找出最切實可行的一種。

陳別江無奈只能按圖索驥。

還好量子計算機的研發不是秘密,因為還都處於起步。

他發現最早也就是1982年,Feynman發展的的設想,他提出量子計算機可以模擬其他量子系統。

&nan提出了按照量子力學規律工作計算機的概念,這被認為是最早量子計算機的思想。

1985年,牛津大學的DavidDeutsch在發表的論文中,證明了任何物理過程原則上都能很好地被量子計算機模擬,並提出基於量子干涉的計算機模擬即“量子邏輯閘”這一新概念,並指出量子計算機可以通用化、量子計算錯誤的產生和糾正等問題。

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研究領域由於若干原因被冷落了。首先,因為當時所有的量子計算機模型都是把量子計算機看成是一個不與外界環境發生作用的孤立系統,而不是實際模型。

其次,存在許多不利於實現量子計算機的制約因素,如Landauer指出的去相干、熱噪聲等等。另外,量子計算機可能易出錯,而且不易糾錯。最後,還不清楚量子計算機解決數學問題是否比經典計算快。

1994年,ATT公司的PererShor博士發現了因子分解的有效量子演算法。

&nan的猜想,他指出模擬量子系統的演化將成為量子計算機的一個重要用途,量子計算機可以建立在量子圖靈機的基礎上。

然後就是東洋於2000年10月開始為期5年的量子計算與資訊計劃,重點研究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的複雜性、設計新的量子演算法、開發健壯的量子電路、找出量子自控的有用特性以及開發量子計算模擬器。

而去年。